
本報記者 劉曌瓊
“聽說家門口這段護城河要改造了,我特別期待。護城河水清樹綠不僅提升了古城西安的形象,也讓老百姓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實惠。”家住西安市朱雀門附近的退休大爺王偉杰高興地說。
作為陜西省、西安市的重大文化工程、生態工程和民生工程,隨著護城河(朱雀門-西門)綜合改造工程的啟動,兩個月來,各項工作按進度有序推進。日前,記者跟隨有關設計施工人員來到該段,實地了解此次綜合改造工程的設計規劃與準備情況。
全力以赴確保工程現場進度
在城墻西門護城河岸邊,記者看到幾位施工人員正調試超聲波探測儀準備探測地下管線。一位施工人員拿著泛黃的設計圖紙告訴記者:“護城河地下的管線涉及不同年代多次施工,如管線位置不明確,就會對現場施工造成影響。除了使用探測儀,我們還盡可能找到當初的設計圖紙與參加過管線鋪設的老工人,對施工區域的地下管道進行全面普探”。
地質專家宋文搏解釋說:“護城河總體地形東南高西北低,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都是從南向北排泄。受自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護城河下伏地層有黃土、砂層、淤泥和黏土層,地層結構復雜、分布不均,工程建設會使區域地下水位升高,如不采取合理方案和處理措施,將會對古城墻、周邊建筑物產生大的影響。因此,必須要做好前期勘察工作,讓設計方案更嚴謹科學,以保證工程正常運行和周邊建筑物的安全”。
多項新技術將首次運用
據了解,本段改造工程運用了多項新技術,對水質的處理標準也更高。目前,多項凈水、節水實驗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
在護城河邊取水樣的研究人員告訴記者:“我們會進一步提高水質標準,前一段城河改造景觀水標準為四類,本段將提升至地表水Ⅲ~Ⅳ類標準。不僅水體景觀效果會更好,也會給市民帶來更多的親水體驗。”
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農曉瑛說:“我們在新技術運用上有不少首創。比如,在水質保持方面,采取水體循環、景觀水體氧化等技術手段,對護城河水體進行全面整治;其次,把凈水和節水統籌起來,護城河的景觀水將更多引用中水。據估算,全段改造完成后,護城河將成為西安市最大的再生水利用工程。”
環城樹木將得到最大限度保留
按改造規劃,工程竣工后,護城河朱雀門至西門段的蓄水深度將達到3—5米,水面寬度將達到10—38米,水域面積將達6萬平方米,再增2.5公里可泛舟的水域。
由于竣工后護城河水位會上升,沿線護坡苗木將有部分被浸沒。對這些苗木,在施工開始前必須遷移清理。目前,施工現場的樹木甄選工作已經展開,對影響環境的、老化的苗木也將同步清理。綠化專家指著護坡上一棵老化的樹說:“這棵樹已經枯萎了,不僅影響景觀,還有安全隱患,類似的樹木我們將在改造期間置換。除了這些必須遷移清理的苗木外,沿線樹木將得到最大限度保護。”
通過改造,護城河的生態環境將得到立體性提升,在綠化景觀提升的同時,觀景親水設施也將得到改善。
“我們會在護城河水面20公分以上建起寬約2米的親水平臺,觀景平臺的設計也有創新,并充分考量平臺的安全性,讓人們在安全的環境中欣賞美景。在景觀設施建設中還將突出文化主題,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實現生態與人文的完美結合。”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的專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