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古有“孟母三遷”,今有“學區房”宣傳。對于“學區房”的需求和熱炒,最初只是出現在房地產開放商的宣傳冊中,只是一種商家推銷的手段,但到了2013年卻達到頂峰,西安“學區房”每平方售價高出一般房價2000-3000元,最高售價達到每平方14000元,即使這樣學生家長仍是趨之如騖。

  一邊是以學生家長為主體的購房者對“學區房”的剛性需求,一邊卻是房地產開發商承諾不兌現業主難維權的尷尬局面,每年暑假至秋季開學前,因高價買的“學區房”卻無學可上引發的爭執被頻頻曝光,屢見不鮮。

  專家認為,要解決“學區房”的問題,根本在于教育資源的均衡。而購買“學區房”的業主,在購房前一定要慎重,搞清楚該樓盤是否和附近的學校簽訂學生入學協議,并參考西安市教育局近兩年公布的學區劃分,從而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業主高價購“學區房”孩子卻無法入學

  “我是西安某小區的一名業主,買房時承諾業主孩子能上浐灞一小、浐灞中學,可到現在都入住啦,孩子上學沒著落,真令人氣憤啊!希望開發商、區管會、學校盡快協調,孩子們、家長們都眼巴巴地等待入學通知書上學呢,孩子上學真等不起,傷不起!”這就是西安浐灞生態管理區一位業主在網上發的維權投訴。

  從今年6月2日開始,位于西安浐灞生態區轄區的某小區多名業主,因孩子不能按期入學等問題,采取在網上發帖子,到售樓部門前維權等方式,要求開發商兌現當初的承諾。

  記者在該樓盤的廣告宣傳中看到:1、居住舒適度較高,社區自帶中央景觀庭院;東西向樓間距高達120米,南北向樓間距50米;2、一站式15年教育,自帶北大附小幼兒園;與項目一路之隔的西大附中浐灞學校(中學、高中)是項目的學區(預計2015年9月招生),浐灞一小是項目的學位房(預計2016年9月開始招生)。

  隨后,記者根據該小區在網上留的電話打過去詢問詳情,卻被告知這是房屋中介電話。

  無獨有偶。大學畢業后在上海工作的西安80后田女士,2015年年底,購買了位于西安雁翔路與黃渠頭南路附近某樓盤的“學區房”,房屋面積是130平方米、戶型三室兩廳,總房價100多萬元,他們按揭交付40%。當時田女士和老公高價購買這個房子,就是為了方便孩子上學。可是今年春節回家探親,她無意中發現,該樓盤并沒有向政府管理部門繳納教育基金,所以他們的孩子能否就近上學無法保證。她找了好幾次置業顧問,也沒有一個準確的答復。她只能和該樓盤多名業主一道,采取維權行動。

  記者調查發現,僅今年六七月間,發生在西安地區因業主購房孩子無法上學引發的糾紛近10起,而其中“學區房”引發的爭執尤為突出。

  擇校推熱“學區房”業主選擇需慎重

  “我們是近百名買了雁塔區一個重點項目的業主,當時無論從開發商廣告和置業顧問介紹,都承諾只要是業主就可以享有一個大雁塔小學某某分校的名額。我們花了比周邊沒學校的樓盤每平米高了2000到3000的高價買了這的房子,結果在別的小學都登記完了情況下,開發商單方面通知我們插班生不能上,而且任何解釋都沒有,這讓我們如何接受?”這就是西安讀者鄧先生發給記者的“求助信”。

  據悉,學區是由教育部門根據每年片區入學生源劃分出來的一個范圍,在這個范圍里學生可以通過享受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在這個范圍內的物業房產,叫做“學區房”。據記者考證,國內出現“學區房”的提法已有十多年時間,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一些學生家長不惜以較高的價位購買那些屬于教育質量好的中、小學學區的房產,方便孩子上學、易于投資使得“學位房”備受熱捧。但是,教育部門認為,政府文件里面沒有提及過“學位房”這個概念,這是民間的一種說法,是開發商炒出來的。

  房地產開放商以“學區房”作為一種推銷手段吸引客戶,那么,高價買入的“學區房”,是否可以保證入學名額呢?

  7月26日,記者以購房者的身份到幾個“學區房”的樓盤進行體驗式采訪,在西安東郊某樓盤的宣傳廣告中稱業主“免試入學無門檻,不限入學名額”,置業顧問還熱情地出示了開發商與當地教育局所簽協議,明確小學由開發商承建,業主子女可入學。但當記者詢問購房后孩子一定可以入學嗎?置業顧問小王猶豫片刻稱:“應該可以,業主優先。”

  “我們樓盤隔壁是西工大附中,凡是購房者都可以獲得西工大附中入學名額一名。”在位于西安友誼西路的一樓盤,由于該樓盤臨近西工大附中,均價10000-12000元/平米,這個價位,比其他地段同樣面積、戶型的樓盤每平方要高2000多元。同樣,位于西安高新區高新三小、一小、一中附近的樓盤售價也是居高不下。

  經過對西安市曲江新區、雁塔區、高新區、新城區、蓮湖區的多處“學區房”調查后,記者發現目前西安市“學區房”價格總體上漲幅度不大,但部分地區有小幅上漲。名校附近樓盤售出情況較其他地區樓盤略好,帶有入學名額的樓盤房價仍保持小幅上漲,其他“學區房”房價則變動幅度不大,甚至有下跌的趨勢。

  記者調查發現:西安學區房大致可分為四類:第一類,開發商整合資源,以出資建樓等合作形式與名校達成協議,保證業主的孩子擁有入學名額。第二類,開發商引入名校,由開發商出地出資建校舍、購買設備,并負責硬件設施的維護管理;名校出品牌、出師資,負責日常教育教學管理。第三類,名校與開發商合作建分校,雙方聯動,對現有資源進行重組,業主子女往往可免收贊助費。第四類,開發商是在已建成學校附近,僅在地理位置上占據優勢。雖有名額差異,但自定義為“學區房”的樓盤售價均高于周邊樓盤均價,而且即使聲稱可保證業主入學名額的樓盤,也均表示不會將“入學保證”寫入購房合同,這也意味著業主的今后入學維權存在隱患。

  對此,陜西其源律師事務所資深律師車曉剛提醒購房者,學生家長購買“學區房”一定要將保證孩子入學這條寫進合同,或收集其購房安排孩子上學的宣傳資料,因為一些開發商和房屋中介為了更快更高價的賣出房子,往往進行一些虛假宣傳,所以在簽訂合同時,一定要將就讀的學區等重要信息寫進合同,以免上當受騙。

  購買“學位房”謹防“欺騙陷阱”

  記者采訪發現,除了“學區房”之外,還有一種購房入學形式“學位房”,就是學生家長在孩子上小學及小學升初中時,為了得到該地段相對應學校的學位而在該學校所規劃的“學位房”內購買房產,理論上是一定能進入目標學校的。

  不過,也有出人意料之外的,家住西安西郊的王先生,為了兒子上學,2014年在孩子5歲時,他就在西安南郊購買了一處“學位房”,并辦理了按揭手續,但是當今年他帶著孩子前去辦理入學手續時,卻被告知這處房產已經轉給另一家房地產公司,對于他的房產手續新公司完全認同,但是對“學位房”的事閉口不談,在他的再三追問下,對方表示,要想讓他兒子在學區內這所學校上學必須重新補辦手續,原來前任公司并沒有辦理“學位房”,完全是虛假宣傳,如今補辦手續,除了補交費用外,等手續辦好,也要等到明年下個學期。

  在西安房地產業工作十多年的張女士分析說,第一,很多開發商在推出自己的樓盤時候,喜歡打上“學位房”的標簽,實際上其并非真正的“學位房”。購房者在確認購房前,一定要求開發商拿出書面文件,比如和學校合作辦學的協議或合同等。第二,購房者在購房時聽到置業顧問口中所說的“規劃中”、“正在談”此類的說辭,務必謹慎對待,“學區房”對口片區每年都有變化,是否屬于名校對口的小區,應該以當年區教育局公布的信息為準。第三,辨別學位的真假,就是看是否限制上學的年限和人數,還可能會有戶籍、子女身份等的限制,提醒購房者在購買時,務必仔細向售樓處的置業顧問詢問清楚各項入學的限制條件。

  “學區房”出現是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產物

  “‘學區房’價格這么高,學生家長為何還要‘拼房擇校’擠破頭去購買?‘學區房’價格被人為的炒作居高不下,如何根治這一難題?”

  面對讀者和網友的質問,面對“學區房”的熱炒,陜西房產研究協會會長王圣學分析說,“學區房”在西安只是房地產商炒作促銷的一個噱頭,要解決“學區房”的問題,根本在于教育資源的均衡。他說,如果教育部門能發揮主導地位,整合教育資源,在每個區縣建立2-3所重點幼兒園、小學、中學,那么教育資源均衡,就不會產生“學區房”、入學難等問題了。

  網民“張西流”建議:天價“學區房”,倒逼教育均衡發展。各地應加大力度平衡現有的義務教育資源,向薄弱學校傾斜,縮小校際差距。如果學校的教育資源都差不多,大家也不用擠破頭往少數幾所學校扎堆了,都選擇就近入學了,道理就這么簡單。

  高價購買“學區房”和“學位房”這一現象,也引起了官方重視,2013年12月初,陜西省教育廳出臺意見,規定實行免試就近入學,要求根據學區內學生變動情況,適時調整學區范圍。2014年2月17日教育部辦公廳下發《關于進一步做好重點大城市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的通知》,要求到2015年,重點大城市所有縣(市、區)實行劃片就近入學政策,100%的小學劃片就近入學;90%以上的初中實現劃片入學;每所劃片入學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學方式確定。西安也在此次19個重點大城市之列。

  從2014年至2016年,西安市教育局每年會對學區劃分進行調研,根據調研結果對學區劃分進行微調,尤其是新建小區,會根據小區情況進行摸底調查,在每年五六月份左右各縣區教育局公布最新的學區劃分情況,業主可根據戶口所在地和持有房產證的實際居住地致電所屬區域教育局進行詢問,以供購房者參考。

  本報記者楊立 實習生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