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2月19日,西安首次實行機動車單雙號限行。
從2016年冬天開始,西安市為減緩霧霾首次啟動了機動車限行措施,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陸續(xù)實行三個多月了,哪個尾號的車被限行的次數(shù)最多?減緩霧霾的效果究竟如何?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關于限行的那些事兒。
尾號1和9車輛被限行最多,尾號8和0車輛被限行最少
西安市自11月4日開始限行,三個月內共限行了31天。不少網(wǎng)友都覺的自己的號牌“吃虧”了,微博網(wǎng)友@@輕歌之歌就說:“西安這限號辦法是不是有些問題?每次開始限號的時候永遠是從1和6開始,是不是太不公平?”而微博網(wǎng)友@@歌盡那年桃花卻表示:“咱能不能換個號限,每次都4、9”。
那么到底哪個尾號的車輛被限行次數(shù)最多呢?我們對限行的數(shù)據(jù)做了一個簡單的統(tǒng)計。
西安在重污染天氣Ⅲ級應急響應期間,每日限行兩個尾號,共25天,其中尾號1、6限行6天,尾號2、7限行5天,尾號3、8限行4天,尾號4、9限行6天,尾號5、0限行4天。在重污染天氣Ⅰ級應急響應期間,每日實行單雙號限行,共6天,其中單號1、3、5、7、9限行4天,雙號2、4、6、8、10限行2天。
最后得出的結果和網(wǎng)友們的感受也基本符合,尾號為1和9的車輛限行次數(shù)最多,為10次,尾號為7的限行9天,尾號為3、4、5、6的限行8天,尾號為2的限行7天,尾號為8和0的限行次數(shù)最少,為6天。從數(shù)據(jù)來看,被限行次數(shù)最多的和最少的之間相差近一倍,也難怪有不少網(wǎng)友吐槽。
不過關于限行規(guī)則的問題,西安交警部門也給出了解釋:按照日期尾號限行,優(yōu)點在于不會將某一組尾號固定在星期的某一天,執(zhí)行措施的時間相對公平,也方便市民調整出行時間。缺點在于每次啟動限行措施,有可能對應的是同一組尾號;與采取星期尾號限行相比,群眾不方便記憶。

西安鐘樓附近,限行帶來的最明顯變化就是道路更加通暢。
限行措施成效顯著 減少尾氣排放量遠超20%
對于西安執(zhí)行限行的效果,還是得到了不少網(wǎng)友的肯定,尤其是附帶的緩堵效果非常明顯。微博網(wǎng)友@@小妞丫頭就認為:“真心覺得這個大西安適合限號,第一、減少霧霾,第二、減少擁堵,大大提高所有人的所有效率。”
不過限行對治霾的成效如何呢?根據(jù)媒體公開報道,2016年11月15日至18日,西安市環(huán)保局分析了連續(xù)4天的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機動車四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較限行前下降約17.5%。
以2016年11月18日限行尾號3和8的汽車為例。全市尾號為3和8的汽車約54.29萬輛,按照國家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測算模型測算,當天這些車被限行后,機動車四項主要污染物每天排放量減少約148噸。也就是15日—18日限行期間,西安市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減少約590噸。
更重要的是,限行不僅僅是減少了20%的車流量,因停駛車輛減少了擁堵,路上車輛行駛速度加快、時間縮短,減少了怠速狀態(tài)下的尾氣排放,實際減少的尾氣排放量遠超20%。
尾氣對PM2.5“貢獻”有多大?西安約為21.4%
前不久,網(wǎng)絡上流傳著這樣一個謠言:汽車尾氣比空氣干凈10倍。一段來自某汽車網(wǎng)站的視頻中,在空氣重污染天,把空氣質量檢測儀伸到了一輛小汽車的尾氣排放管口,PM2.5讀數(shù)從接近500降到了48,繼而得出結論,霧霾比汽車尾氣臟10倍。
對于這樣的視頻,專家表示,PM2.5是顆粒物,汽車尾氣對PM2.5的大部分貢獻是間接產生的,尾氣中含有氮氧化物、揮發(fā)性有機物(VOCs)等物質,這些都是氣體,不會反映在測量PM2.5的空氣質量測試儀中。但是這些氣體既是產生PM2.5的“原材料”,同時也是“催化劑”。
據(jù)媒體公開報道稱,截至目前,西安市機動車保有量約255萬輛。據(jù)測算,機動車四項主要污染物年排放總量約32萬噸,其中一氧化碳(COZ)24.5萬多噸,碳氫化合物(HC)2.5萬噸,氮氧化物(NOX)3.8萬噸,細顆粒物(PM)0.2萬噸。機動車尾氣對西安市PM2.5的“貢獻”約為21.4%。
研究顯示,高峰期三環(huán)內的平均行駛速度如果能從25公里/時,提高到40公里/時,污染物排放會顯著減少,PM2.5會降低19.25%。顯然,道路平均行駛速度的提升,對降低機動車排氣污染有顯著的效果。因此限行不僅可以減少污染,還緩解交通改善堵車狀況,從而雙重減少污染,大大降低著汽車尾氣對霧霾的“貢獻”。
就像專家說的那樣,霧霾造成的因素很多,汽車尾氣排放只是其中一部分,但不能因為它只占一部分就不去做這項工作。汽車尾氣不是霧霾的唯一成因,治理霧霾也不是只靠限行就可以成功的,為了自身的健康和城市的環(huán)境,作為普通市民,遵守限行規(guī)定、綠色出行、保護身邊的“綠色”這些小事都是我們拒絕成為治霾旁觀者的“武器”,你準備好拿起它了嗎?
據(jù)西部網(wǎng)、華商報、西安晚報
(元昊 呂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