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地鐵,要在田洪正街上建地鐵站,移走的這208棵國槐,在這里長了60多年,見證了慶華和周邊的發展,一定要保證成活,給它們找一個合適的家!”昨日,西安地鐵九號線苗木遷移匯報會上,灞橋區人大代表、慶華社區主任黨芳玲說。
要遷移生長60年樹木208棵
地鐵9號線(臨潼線)是西安首條采取PPP合作模式建設的線路。西安中鐵軌道公司工作人員介紹,9號線一期西起紡織城站、沿紡北路、西藍高速公路、紡園三路、田洪正街、西潼高速公路、鳳凰大道、陜鼓大道、秦唐大道、環城東路、東關正街、銀橋大道布設,終點位于臨潼區的秦漢大道站,線路全長25.296公里,共設車站15座,其中換乘站4座,在紡織城站與地鐵一、六號線換乘,在洪慶站與規劃7號線換乘,在紫霞三路站與規劃13號線換乘,在芷陽廣場站與渭北支線換乘。2016年底開工建設,計劃2020年底通車試運營。
在灞橋區范圍內,線路長11.6公里,紡織城站、香王站、紡園三路站、田王站、洪慶站、紫霞三路站六座車站。地鐵建設前期需進行站上樹木和管線遷移等,田王至洪慶區間及田王車站是全線工期的控制點,此次樹木遷移涉及包括車站主體結構長度、寬度以及道路交通導改范圍涉及的樹木。經相關部門反復論證,最終確定對沿線208棵行道樹木和綠籬進行遷移。
所有遷移國槐將就近異地寄栽
“作為管護者,我們管護了他們近60年,我們從內心難以割舍,我們將最大程度確保移栽樹木成活。”灞橋區綠化隊工作人員張珊珊對在場近30名附近居民代表說。
張珊珊介紹,為確保這些“大齡”樹遷移成活,首先是保證將樹木移栽在最容易成活春季黃金期。其次遷移和管護一律選用經培訓技術熟練的工人,嚴格按照西安市城市綠化大樹移植工法施工,使用對樹木損傷最小的工具。同時,為便于市民監督和提高成活率,樹木遷移后,全部在長樂東路白鹿塬酒店東側的綠地內寄植。
所有樹木遷移前標注南北陰陽朝向,標注原來栽種位置,到移栽地后按照原來的朝向和位置栽種,并通過注射營養液和搭設支護架等辦法,促進這些樹木盡快生根成活。待地鐵施工結束,根據市政規劃,再考慮移栽回原來位置或就地建設綠色公眾景觀林地。
優化施工方案盡量減少移樹數量
“修地鐵,改變城市交通狀況建設大西安,我們理應配合,關鍵是遷移的樹能再少一些嗎?”昨天的匯報會上,針對部分居民提出的質疑,地鐵建設部門工作人員給出了解釋:“要遷移的樹木主要是在需要開挖建設的地鐵地下車站附近,有關部門以保樹優先為原則,根據施工要求,最大程度的優化縮小工程開挖范圍,做到能少移一棵就力爭少移一棵樹木。最終,經多部門實地測量,確定了需要移樹的數量,遷移方案已通過相關部門嚴格審批。”
本報記者張彥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