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馬永嬴在《百家講壇》解密漢陽陵考古重大發現

陜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楊瑾再登《百家講壇》
鎏金銀竹節銅熏爐
新聞提示:
從2004年開始至今,央視《百家講壇》在熒屏上刮起了一股久盛不衰的學術旋風,引起觀眾的濃厚興趣,閻崇年、易中天、于丹、王立群、蒙曼等成了炙手可熱的“學術明星”。細心的觀眾發現,這些“學術超人”中頻頻出現陜西專家學者的身影。
雖歷經歷史滄桑,依然光彩照人、金光燦燦的鎏金銀竹節銅熏爐背后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愛情故事;漢陽陵發現神秘的“地下軍陣”,這些數以萬計的陶俑與秦兵馬俑截然不同,是漢代工匠們以漢軍、宮廷中的宦者、侍女為藍本,以寫意的手法創造出來的藝術珍品,更為重視傳神和表現復雜的感情……僅在今年6月份,陜西先后就有三位專家學者連續登上《百家講壇》,講述陜西故事,傳播優秀歷史文化。“老陜霸屏央視”一時傳為美談。
央視頻露臉“老陜”底氣足
2017年6月7日至11日,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馬永嬴在《百家講壇》開講,內容主要涉及漢景帝陽陵外藏坑發掘出土的武士俑、騎馬俑、宦者俑、粉彩俑等各種身份的著衣陶俑,目的是以文物講歷史,讓觀眾通過文物來感受西漢前期的歷史和文化;6月12日至14日,陜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楊瑾登上《百家講壇》,揭秘該館的國寶級文物——鎏金銀竹節銅熏爐的背后故事;6月15日至19日,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蘊亮相《百家講壇》,主要從藍田呂氏家族墓的考古發掘經過、墓園的形制結構、墓葬的防盜措施、出土文物反映的墓主喜好及精致生活五個方面,向觀眾娓娓講述一段塵封的歷史傳奇。
《百家講壇》創辦于2001年,但創辦初期并沒有受到多少關注。真正讓這個欄目被大眾接受應該是從清史專家閻崇年主講《清十二帝疑案》開始,隨后節目迅速調整定位,使之成為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中的一道橋梁。隨著劉心武、孔慶東、易中天、馬瑞芳、于丹、孟憲實、蒙曼等一批學術明星的出爐,《百家講壇》節目也越來越得到觀眾的認可。近年來,細心的觀眾發現,這些“學術超人”中頻頻出現陜西專家學者的身影。
事實上,陜西作為文化大省,歷史文化積淀深厚,能夠登上《百家講壇》的學術題材可謂豐富,周秦漢唐等王朝在陜西建都,地上地下文化遺存十分豐富,歷史名人燦若星河。如今,在專家學者的娓娓講述中,這些歷史人物和彌足珍貴的國寶已經一一走上《百家講壇》,展示了獨特的魅力。
鎏金銀竹節銅熏爐背后的愛情故事
36年前,在陜西興平市茂陵1號無名冢1號叢葬坑附近出土了一件西漢時期的熏爐,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是該館的十八件國寶級文物之一,它就是鼎鼎大名的——鎏金銀竹節銅熏爐。這件周身細長、亭亭玉立的器物,獨自兀立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眾多的館藏文物中,吸引了觀者的目光。它由仙山、翠竹、蟠龍組成,做工精細美觀,像一座峰巒疊嶂的仙山,被一根細長的竹節托起,雍容大度,于安靜中盡顯高貴。雖歷經歷史滄桑,依然光彩照人、金光燦燦。那么,它是做什么用的?它的主人是誰呢?是誰發現了它?它的背后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6月12日,繼去年走進央視《百家講壇》演播大廳,講述“鎮館之寶系列——章懷太子墓”之后,陜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楊瑾再登《百家講壇》,揭開了該館的國寶級文物——鎏金銀竹節銅熏爐的前世今生。
“這件熏爐底座如盤,器足飾透雕蟠龍,兩條龍昂首張口咬住竹節形的柄。把柄拉扯成五節,節節正直、虛心,而節上橫生的竹葉則片片清瘦如眉。長柄上端鑄有龍,托起圓潤飽滿,呈半球形的腹體。腹體下部雕飾蟠龍紋,底色鎏銀,龍身鎏金,爐體上部浮雕4條金龍,龍首回顧,龍身從波濤中騰出。上蓋雕博山,為傳說中的仙山之一。點燃腹內的香料,一陣陣醉人的清香就會從峰間縫隙中散發出來,裊裊漫漫,仙氣飄飄?!睏铊f,“鎏金銀竹節銅熏爐”是我們今天的叫法。一般來說,青銅器的定名原則是首先要尊重自名,就是青銅器銘文中對這件器物的稱謂。根據專家對熏爐自銘的解讀,發現一行隱隱可見的文字,經過破譯終于得知,上面的文字是“金黃涂竹節熏爐”。
銅熏爐以前是未央宮漢武帝的御用之物,后來歸屬為“陽信家”了。那么,陽信又是什么人呢?陽信其實是漢武帝劉徹的同胞姐姐陽信公主。她從小就對弟弟劉徹關懷備至,所以深得劉徹的敬愛。陽信公主嫁于平陽侯曹時,可惜曹時體弱多病,結婚后不久就去世了,年僅二十幾歲的陽信公主成了寡婦。兩年后,陽信公主改嫁汝陰侯夏侯頗。夏侯頗是開國功臣之后,然而婚后沒多久,夏侯頗也死去了。兩次悲劇的愛情并沒有讓陽信公主放棄對愛情的追求,終于她的第三次婚姻嫁給了“驃騎大將軍”衛青,也終于找到了她的幸福。據說,漢武帝為了給姐姐道喜,就把鎏金銀竹節銅熏爐當做禮物送給了她。
大唐貴妃究竟長得有多美
有人說她“天生麗質難自棄”,有人說她“紅顏禍水多薄命”……大唐貴妃楊玉環不僅擁有羞花之貌、傾國傾城,而且還精通音律、多才多藝。那么,這種說法是從何而來的呢?楊貴妃究竟長得有多美?“大文豪白居易曾在他的名篇《長恨歌》中就這樣形容過楊貴妃的美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白居易雖然沒有親眼見過楊貴妃,但是他卻用文字為我們營造了一個無限遐想的想象空間。關于長相,文獻中沒有系統的記載。”陜師大教授、西安唐代文化史學會會長王雙懷說,楊貴妃生活的那個時代沒有照相機,所以不可能留下真實的圖像資料。唐玄宗雖然讓人給她畫過像,但遺憾的是,并沒有能夠存留下來。但是,我們根據古人的一些畫像和文獻中的一些零星記載,就可以大致勾畫出楊貴妃頭像的輪廓:柳葉眉、丹鳳眼、蒜頭鼻、櫻桃口、貼腦耳,五官端正,鬢發膩理,花膚雪艷。
“唐人以胖為美,有一個成語叫做‘環肥燕瘦’,很多人就以此推斷楊貴妃是個‘胖美人’,甚至有些演員為了更好地扮演楊貴妃而去增肥。我們知道這個環指的是楊玉環,燕指的是趙飛燕。趙飛燕是漢成帝的皇后,由于她很瘦,瘦到過來一陣風就可以把她吹走的程度。和趙飛燕相比,我估計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胖子,所以呢,這個成語并不能說明楊貴妃胖,只能說明楊貴妃是比這個趙飛燕要胖一些,并不能說明楊貴妃就是個大胖子啊。”王雙懷說,史書中記載,楊貴妃“微有肌”?!拔⒂屑 笔鞘裁匆馑??就是她有一點肌肉。據此推測,我們估計她的體重,大概在60公斤左右。身高1米65,體重在60公斤左右。楊貴妃的身材是非常好的,應該說是適合,是人體的最佳黃金比例。正因為如此,楊貴妃才能算得上是一位大美女。
于賡哲四登央視 講述“陜西故事”
陜西學者、陜西師范大學教授于賡哲已經四次登上《百家講壇》。他曾在央視講述《狄仁杰真相》《發現上官婉兒》《大唐英雄榜》《大唐巾幗傳奇》等歷史人物故事,成為《百家講壇》推出的一位受到觀眾熱情追捧的“最萌教授”。
于賡哲,1971年6月出生于陜西咸陽,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受學生喜愛,教室前排的座位永遠是限量版商品。2011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同事的推薦下,于賡哲受邀參加了《百家講壇》欄目。2012年12月,于賡哲主講的《狄仁杰真相》在百家講壇如期播放,播出之后,受到了來自各方的祝賀,而他本人也因此在學術界獲得了好評,成功的背后,于賡哲則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為了獲取第一手資料,于賡哲晝夜出入圖書館、資料室,并大量地搜集到了《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大唐新語》等史料中有關狄仁杰的記載,之后,再將這些龐大的史料集中整理、提煉、歸納。2014年,于賡哲又先后兩次登上《百家講壇》,主講了《發現上官婉兒》、《大唐英雄傳》兩部作品,一經播出,便引起了轟動。2015年3月4日到15日,于賡哲第四次登上《百家講壇》,11集的《大唐巾幗傳奇》講述了長孫皇后、太平公主、武則天、韋皇后、上官婉兒、楊貴妃等巾幗女子的傳奇人生。
文/圖本報記者趙爭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