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15時許,在西安西華門十字,交警們執勤地點氣溫普遍達到46攝氏度。(資料圖)

  西部網訊(記者 秦振 通訊員 唐宇琨)“預計15至16日受低渦切變的影響,陜西關中有陣雨或雷陣雨,陜南有小到中雨,南部局地大到暴雨。”今天(7月14日),在接受西部網記者采訪時,陜西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李明說到。據他介紹,未來兩天全省持續多日的罕見高溫天氣將短暫緩解,但關中仍將維持35度以上高溫,加之空氣濕度較大,陜西將出現悶熱的“桑拿天”。

  “降水”沒有帶來明顯降溫 體感氣溫較實際更高

  “17日后隨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西進北抬并控制陜西,陜北南部、關中、陜南將再次出現新一波高溫悶熱天氣,廣大群眾要有做好防暑降溫持久戰準備。同時,一般在午后到傍晚時段,由于大氣能量匯聚迅速,伴隨能量的快速聚合及釋放,極易出現雷暴、大風、冰雹及短時強降水等強對流天氣,也是民眾需要防范的重點。”陜西省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李明說道。

  連日來的高溫天氣讓市民朋友叫苦不迭,“西安的真實溫度肯定超過氣象局預報的溫度,溫度計的溫度都超過45度了!。”“氣象局不敢將真實溫度公諸于眾!”“地面溫度都超過50多度了,爆表了!”諸如此類信息在網絡上比比皆是,為此,李明也作出解釋。

  李明告訴記者,天氣預報中所說的氣溫,是在觀測場中離地面1.5米高的百葉箱中的溫度表上測得的,由于溫度表保持了良好的通風性并避免了陽光直接照射,因而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地表溫度,就是地面的溫度。太陽的熱能被輻射到達地面后,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使地面增熱,對地面的溫度進行測量后得到的溫度就是地表溫度。”李明解釋道。

  李明表示,地表溫度還會由所處地點環境而有所不同。太陽的熱能被地面吸收后,地面再通過輻射、傳導和對流把熱傳給空氣,這是空氣中熱量的主要來源。而太陽輻射直接被大氣吸收的部分使空氣增熱的作用極小,因此會導致地表溫度都會高于氣溫。

  “體感溫度則是指人通過皮膚與外界環境接觸時在身體上或精神上所獲得的一種感受,受衣服顏色、溫度、濕度、風和太陽輻射等影響。人體感覺到的環境溫度高低,人們的體感溫度往往與實際氣溫感覺上不一樣。”李明說到。

  氣象“冷暖程度”較復雜 “濕度”大更感悶熱

  值得注意的是,天氣預報中的氣溫僅僅代表空氣的冷暖程度,并不能完全表示出人體對環境的冷暖感受,但氣溫高低可以作為人體冷暖感受的一個參數,這也正是空氣溫度與體感溫度的區別所在。

  李明表示,在相同的氣溫條件下,人們還會因空氣濕度、風速大小、著裝顏色、日射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例如在氣溫30度的環境中,空氣的相對濕度在40%-50%左右,平均風速在3米/秒以上時,人們就不會感到很熱;然而在相同的溫度條件下,相對濕度若增大到80%以上、風速很小時,人們就會產生悶熱難熬的感覺,體弱者甚至會出現中暑。”李明說到。

  7月以來高溫為陜西“有史”第一高 17個氣象站破極值

  針對近期高溫天氣過程,陜西省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蔡新玲對此分析。她指出,7月以來全省出現大范圍持續高溫天氣,7月1至12日共出現10個高溫(≥35度)日,全省96站中89站出現35度以上高溫天氣,先后有529站次高溫,為1961年以來同期高溫站次第一高值年。40度以上高溫有70站次,亦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一高值年。

  據氣象資料顯示,7月7日至12日陜西出現強區域性高溫過程,綜合強度是1961年以來第14位。其中35度以上高溫371站次,40度以上高溫70站次。此次高溫過程范圍廣、強度大,從7月8日開始全省連續出現40℃以上高溫天氣。

  其中,8日、9日、10日、11日、12日40度以上高溫站數分別達1、5、17、27、19站。有17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主要分布在關中西部和陜北西部。

  “但與2010年以來的區域性高溫過程比較,此次過程的綜合強度不及2016年8月11日至8月24日、2015年7月24日至8月2日、2014年7月26日至8月5日三次過程強度。”蔡新玲告訴記者。

  明后陜西多地有雨 “悶熱”成為關鍵詞

  天氣預報:14日晚到15日:陜北多云間晴天,關中多云間陰天,部分地方有陣雨或雷陣雨,陜南陰天,陜南大部有小雨,東部有中雨,局地有大到暴雨。

  16日:陜北多云間晴天,陜北南部部分地方有陣雨或雷陣雨,關中多云間陰天,大部分地方有陣雨或雷陣雨,陜南陰天,西部有小雨,東部小到中雨,局地大雨。

  17日:全省多云間陰天,陜北南部、關中、陜南部分地方有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