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峪

  據記者調查,被譽為關中地區“后花園”的秦嶺一共有72個峪口。每逢周末都有數萬市民走進各個峪口親近山水。

  連日來,西安持續連陰雨,這大大增加了登山的危險性。

  這樣的天氣,是否適合登山鍛煉?在秦嶺周邊的各個峪口登山應該注意防范哪些安全隱患?市民游山玩水的同時,應該掌握哪些登山知識,如何科學登山、安全登山?就這些問題,陜西省登山協會相關專家昨天通過本報給廣大驢友支招。

  解讀

  秦嶺72峪貫穿整個關中

  “根據我們的調查,夏秋兩季是市民進山的旺季,夏天多是避暑、玩水,秋天多是賞景、健身。在登山旺季的周末、國慶節、清明節等假日,僅西安地區日均進山的群眾達到10萬人以上。這還不包括周邊的渭南、咸陽、寶雞等地市。”省登山協會主席陳錚說。

  根據資料顯示,72峪都位于秦嶺的北坡。從陜西省最東邊的潼關一直延伸到西邊的寶雞市。位于西安的峪口在藍田縣有6個、長安區17個、鄠邑區11個、周至縣7個。

  “在西安轄區內,驢友們比較集中游玩的峪口有灃峪、澇峪、大峪、小峪、太平峪、抱龍峪、天子峪、祥峪等幾個峪口,其中祥峪、太平峪等幾個地方還建成了森林公園,方便市民游山玩水?!标愬P告訴記者,這些峪地勢不高,登山難度不大,是很多市民周末進山的首選。

  為了方便市民,西安市沿秦嶺北坡修建了環山公路,修通了從市區通秦嶺的幾條快速干道?,F如今從市區可以直接將車開到峪口。此外,環山旅游1號線路和2號線路也通往部分峪口,大大方便了市民登山踏青。

  分析

  大多事故因經驗不足造成

  從數據上來看,秦嶺周邊的各個峪口顯得相當“親民”,但是戶外登山事故卻時有發生。

  陳錚向三秦都市報記者提供了一份近年來有關秦嶺72峪的事故統計報告。上面顯示,去年有記錄的事故一共有5起,涉及25人,大多為迷路、意外摔傷和遭遇暴雨被困。截至今年8月,則有8起事故,涉及14人,多為單獨行動導致的迷路、水潭拍照摔傷和洪水被困等。

  “從我們接到的事故報告和陜西省山地救援隊參與執行的救援行動來看,雖然秦嶺周邊屬于淺山地帶,登山難度較小,但是依舊有失蹤、被困、溺水、摔傷等意外事故發生。這說明不少登山愛好者缺乏登山知識和自救技巧,屬于盲目登山。”

  陳錚向記者舉了幾個例子?!叭ツ?月,19名戶外愛好者通過網絡召集的方式從澇峪黑龍溝出發,計劃一天時間從沙窩村西流水溝出來,結果當天山中起霧,突遇暴雨,山路崎嶇難行,導致被困。去年10月3日,兩名男子因線路判斷錯誤被困白石峪海拔1000多米高的山梁上,后經救援脫困。2013年6月,西安驢友常先生在天子峪至石貶峪的穿越途中滑墜,導致左腳骨折、右膝重傷、腰部受傷失去行動能力,最終經陜西省山地救援隊營救得以脫困。從這幾個事例上看,都由于經驗不足、判斷失誤,缺乏登山知識造成危險發生?!?/p>

  支招

  遇見迷路、暴雨等情況的應對技巧

  “在眾多案例中可以看出,在峪口登山除了要特別防范山體落石、暴雨后河道發洪水等自然因素,人為因素同樣不能忽視。”陳錚表示,一部分驢友進山前最欠缺的就是做足“功課”?!氨热缯f,提前觀察天氣、做好登山線路的詳細地圖,準備充足的食物和水,向有關部門報備等等,都是避免發生意外事故的重要手段,但是很多人對這些措施的漠視,最終導致事故發生?!?/p>

  那么到秦嶺周邊的各個峪口登山應該注意什么,遇見迷路、暴雨、漲水、雷擊等情況該如何應對,如何科學登山、安全登山?

  建議

  登山是健身一定要量力而行

  “據我們了解,登山事故的發生,除了驢友單獨行動,行走陌生線路,戶外經驗欠缺以及突遇惡劣天氣等因素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登山者過高估計了自己的登山能力,導致因為身體不濟發生危險?!标愬P表示,市民去秦嶺周邊各個峪口,一定要量力而行,“畢竟大家去登山,是一種健身方式,量力而行不僅會有效避免危險發生,也不會對自己的身體造成損傷?!?/p>

  他向廣大登山愛好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首先,選擇適合自己身體情況的攀登路線。路線長度建議不要超過10公里,海拔高度及攀登高度落差要適宜。此外,出行前了解天氣情況,如遇雨雪天氣或大風天氣,一定要取消此次行動,等待天氣好轉后再進山。行走熟悉路線,切忌行走陌生線路。如遇突發事件,及時求救并原地等待或原路返回,禁止盲目走沒有走過的線路。一定不要在懸崖、峭壁、水潭、瀑布等危險區域拍照,避免因為疏忽大意發生危險事故?!?/p>

  登山時需要哪些裝備和物資保障?陳錚表示,“市民可以根據計劃行程攜帶符合線路要求的裝備及物資。如果是穿越鰲太線這樣有難度、長距離的線路,那需要負重非常大。但是秦嶺各個峪口線路相對較短,1日活動需要準備防水背包、雨具、能量食品、飲用水、保暖衣物、照明設備、通訊設備、常用藥品等必備物資。如果是2日以上的活動,除了要準備常規物資外,還要攜帶帳篷、睡袋、防潮墊等過夜用品以及御寒衣物。照明設備、通訊設備等都要準備備用品,如果條件允許,進行深度穿越,還要考慮繩索、GPS定位裝備或者衛星電話等物品,避免山中手機沒有信號,發生危險時難以求救和確定方位。”

  “總之,做足登山前的功課,避免單獨行動,不要一味逞強,會避免很多危險發生,保障大家安全登山、健康鍛煉?!标愬P說。

  迷路篇

  陳錚告訴記者,一般戶外迷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團隊迷路,二是個人迷路。

  “團隊迷路時,驢友們首先不要驚慌埋怨,先利用地圖和指北針確定當前的位置,測算走錯路的距離。然后爬到高處或樹上瞭望,觀察地形地貌、植被等有沒有改變。在位置上做好標記,以便于返回該地點再重新找路,同時也利于救援人員的搜索。如果個人迷路,應停留原地,選擇保暖、干燥并容易被看得到的地方。夜晚可以點一小堆火取暖,建營地過夜,便于天亮視線好時再尋找正確的方向,切忌亂走。”陳錚說,有經驗的戶外愛好者或者是長年生活在深山里的山民,在沒有羅盤或者指北針等儀器的情況下,也可以憑借經驗來判斷方向。

  他向記者舉了幾個例子,“在天氣晴朗時,白天可以根據太陽的日出日落判斷大致方向,夜晚可以根據北極星和南十字星來判斷方向。此外,在山林里可以根據植物的生長特征來判斷,單個植物的向陽面枝葉比較茂盛,向北面則屬于陰面,樹干上會有苔蘚。在北方山里,許多樹木樹干上能看到年輪,向南一側的年輪較為稀疏,向北一側則較為緊密。不過穿越到人跡較為罕至的地區時,最好相隔一段距離在樹木或者石頭上留下標記,這樣方便迷路向回折返時能清晰找見來路。”

  暴雨篇

  迷路后切忌盲目行走,避免在陌生的環境中喪失判斷力,應該就地宿營。但如果宿營時遭遇暴雨該如何應對?陳錚表示,“應根據周圍地形和雨勢決定是否要將帳篷轉移到安全地點。然后對帳篷進行加固并做排水處理。須輪流值班,監控雨勢、環境和隊員狀況,一旦發現有山洪暴發、泥石流等跡象出現,須馬上撤離,到相對地勢較高的地方躲避?!?/p>

  從事故報告中的分析原因來看,淺山事故原因多為:迷路、意外受傷被困、中暑、溺水、滑墜、洪水被困、體力透支被困、暴雨及泥石流被困。那么雨季進山該怎么走才相對安全?陳錚表示,雨季時不要沿溪澗河道行走,在雨季進行溯溪與溪降也非常危險。在峽谷、溪谷中進行活動時如遇天氣變壞降雨,要密切觀察雨量的變化。開始下雨時應迅速離開河道,往兩岸高地勢走,行進路線應高于河水最高水位線。不要在土質松軟、不穩定的斜坡停留,要到基底穩固又平穩的地方躲避。

  “如果遇見雷電天氣,驢友們應遠離長的導體,蹲下并向前抱膝蜷縮,手臂環抱雙腿保持避雷姿勢?!标愬P說,山里易有雷雨天氣,“一定要遠離樹木。”

  文/圖本報記者張晴悅

  驢友穿越鰲太線失聯 后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