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2014年8月,周原考古隊組織力量,對鳳雛基址周圍的區域進行重點鉆探。鉆探區域內發現車馬坑,根據商周時期車馬坑特點進行了初步清理,并對坑內發現的馬車采取了整體搬遷措施,開始研究工作。根據現有資料初步判斷,該車年代屬于西周中期或中晚期之交,是迄今所見商周時代最為“豪華”的車輛。

  據了解,為進一步深化周原遺址商周時期聚落結構認識,推動相關重大學術問題解決,促進周原遺址文化遺產事業的保護與發展。2014年由北大考古文博學院、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三家單位聯合組成新的周原考古隊,報請國家文物局同意,恢復對周原遺址進行大規模的田野考古工作。

  2014年8月15日,周原考古隊組織力量,對鳳雛基址周圍的區域進行重點鉆探。8月17日,在鳳雛基址南邊100米的探區東南部發現一座坑,填土為灰褐色,花土不太明顯,包含有散亂的朱砂痕跡。在其東端鉆探出有青銅殘片,初步推斷為埋有青銅器的遺跡單位。根據工作安排,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對此遺跡進行了科學發掘工作。8月20日,在發掘至該遺跡距地表1米深度時,在探方的北壁中間部位露出2件青銅遺物,初步辨認為輪牙。左(東)輪輪牙寬度5.7、厚度1.9厘米,車輪北端距車坑東壁76厘米,南端距車坑東壁85厘米;右輪輪牙寬度6.3、厚度1.8厘米,車輪北端距車坑西壁55.5厘米,南端距車坑西壁51厘米;兩輪間距182厘米。

  隨后重新確認該遺跡的開口及平面范圍,并向北擴方2米,最終確認坑南北長4.3米,東西寬3.2米,自深1.0米,內埋一車,四馬。另外,在該坑外西北部,還發現一座馬坑,內埋四匹馬。在確定車坑性質后,根據商周時期車馬坑特點,按照“破壁反邊清理”方法進行了初步清理。

  為確保該車的發掘質量,在保證車輛遺跡各種材質穩定性的基礎上,盡量維持車輛出土時的原始面貌,保持主體與各裝飾件之間的原始排列組合關系,最大限度的保存歷史信息,盡量為后續的考古學、歷史學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原始信息依據。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暨“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在第一時間采取了有效的現場保護措施。對車馬采取了整體搬遷措施,轉運至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涇渭基地進行室內清理發掘。在陜西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陜西省考古院建設了專業大型整體搬遷文物清理保護實驗室,室內發掘工作從2017年5月開始,歷時約五個月。(記者 王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