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歲的孫會賢目前是譚家村婦聯主席
4200余名村民分成11個組,西安市閻良區的譚家村,是目前關中地區最大的山東移民村。上個世紀,他們的祖先推著獨輪車,拖家帶口,徒步走到了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從此便留了下來。100年的辛勞付出,幾代人的繁衍生息,善良的村民們用樸實和勤勞創造著自己的生活。近日,三秦都市報記者走進譚家村,感受這里樸實的家風家訓。4個與老人有關的孝禮傳承故事,演繹并傳遞出祥和與感動。
言傳身教給孩子的影響是終生的
59歲的孫會賢是譚家村的婦聯主席,生在這里,長在這里。孫會賢的家在去年被評為西安市幸福家庭,她和自己的婆婆在村里是有名的好媳婦、好婆婆。只是孫會賢一直覺得她也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一切好像都是那么平常。
母親20年前因病去世,父親因為高血壓偏癱去年也不在了。但孫會賢說父母留給她的教誨,卻永在身邊不敢忘記。“從我記事的時候父親就教育我們要怎么孝敬老人,團結鄰里。”孫會賢記得,小時候,父親回家第一件事是去奶奶房間看奶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孫會賢,回憶起往事深有感觸,她說,孫家的言傳身教給幾個孩子的影響是終生的。
孫會賢的婆婆今年88歲依然健在,她的公公是2011年年底因心臟病去世的。剩下一位老人,孫會賢照顧起來更加精心,除了日常的照顧,最重要的是每天早晚要用特制的藥酒,幫婆婆擦拭治療脊椎和腿上的骨刺。年婆婆因心梗和肺梗發作,醫院都下了病危通知書,在孫會賢的精心照料下,婆婆竟然奇跡般挺了過來,不但恢復的很好,甚至可以自己下地行走了。
“婆婆對我也很好的!”孫會賢的眉宇間都是滿滿的感激和幸福感。1983年女兒出生后,孫會賢就在村委會上班了,丈夫也打工掙錢,當時工作特別忙,夫妻倆常早出晚歸,女兒是婆婆一手拉扯大的。9年后兒子出生,還是婆婆幫忙照顧。
孫會賢的兒子今年26歲了。不過提起兒子,孫會賢總是忍不住要掉眼淚,他老覺得有些事耽誤了孩子。兒子歲的時候,玩耍中不小心磕破了頭,孫會賢當時沒留意,后來發現孩子的一只手發軟拿不起東西,送到醫院檢查,才知道之前顱內出血的血塊壓迫了運動神經,導致胳膊動彈不了。如今歲了,兒子一只手拿東西還是相當費勁。
今年清明節前,孫會賢崴了腳下不了床,“那段時間,都是兒子替我照顧婆婆給婆婆洗腳搓腳。”每當這時孫會賢笑著笑著還會流淚,“我就操心兒子的婚事,因為手上的殘疾,談過一個姑娘也都吹了……”
上門女婿和妻子精心照料3位老人
作為上門女婿,69歲的馬學文和小他2歲的妻子孫秀琴,數十年來,一起精心照料了3位老人,直到歲的爺爺,和87
安葬的時候,夫妻倆商量,沒有請樂隊,吹吹打打大張旗鼓,他們認為在世的時候一定要對老人好就行,過世后一切就應該從簡!
盡管2012年的時候馬學文被評為當地十大孝子之一,但是他還是一個勁地說,自己沒有妻子做的好,父親腦萎縮后大小便失禁,臨終前的一個月更是躺在床上不能動彈,很多時候都是孫秀琴忙前忙后貼身照料,晚上睡的時候怕父親掉下來,孫秀琴都是坐在床邊,隨時伺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識字的孫秀琴并不懂這句話的意思,但是提起丈夫自己開車,帶著村里的老人外出旅游,她也是很理解和驕傲的。
在農村八九十歲的老人吃了一輩子“苦”,沒出過遠門,深有體會的馬學文從2008年開始,每年都會自己開車,帶村里的老人外出旅游。“去北京,回山東老家尋根……”做這些馬學文從來都不收錢。
父親要求兒子關愛工人
39歲的石磊大學畢業,回到自己家的服裝廠里工作后,最深刻的感受是他的工作和生活完全是在一起的。和同齡人比起來,他沒有“玩”的時間,所以也沒有時間參加同學聚會。
“我的生活環境都是來之不易的,所以我懂得吃苦耐勞。”石磊笑了笑,每天起早貪黑地忙于工作,從父親那一輩開始似乎就是這樣的。石磊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時候,一起床就看到爸爸媽媽在忙碌中,我睡了,他們還在忙碌。”
1978年的時候,有著裁縫手藝的母親開始在西安康復路賣自己做的童裝,父親幫忙進布料、拉貨,一家人的生活忙忙碌碌。西安閻良的奔波,冬天更是兩頭不見太陽。
歲的石衛衛回憶這一路創業打拼的歷程,并不覺得“苦”。對比他的父輩們覺得幸福多了。從最初的個人,發展到有60多名工人,譚家村里的這個童裝廠,還帶動了周邊一些小的童裝廠,解決了當地很多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干得好的婦女每個月在這個廠里可以拿到六千多元的工資。
“我們也蓋了新的廠房,進了一批新的設備,就想著掙錢了,咱們工人的福利待遇就能更好一些了!”石衛衛把廠子交給兒子管理也有年的時間了,他唯一常提醒兒子的就是,如何讓工人們在這個廠里能更多的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
有威信的老趙在村里是個熱心腸
“誰家有事我都去”,68歲的趙功建,在譚家村是個有名的“熱心腸”,特別是在紅白喜事上,作為“賬房先生”都會有他的身影,老趙在村里的口碑特別好。有村民說,就從來沒有見過他和別人爭長論短。
1969年當兵,1971年入黨,趙功建說,他的人生經歷沒有什么大起大落,當兵的日子,覺得最大的收獲就是鍛煉了“意志力”和“正義感”,以至于到了已近古稀的年紀,面對壞人壞事,都是仗義執言。
聊起天來趙功建都是標準的軍人坐姿,老人一直覺得一言一行要有規矩。“從小就喜歡書法、繪畫、石刻!”憑借自己這種獨特的愛好和一手好的毛筆字,趙功建過年過節最愛給村里免費寫春聯,他這一堅持就是十幾年的時間;遇到困難的村民在做石碑刻字,趙功建每次都只是收一個石材費,人工都是無償免費的。“在農村鄰里和睦也是很重要的。”
文/圖馮長濤 本報記者謝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