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網訊(記者 敬澤昊)制作佛教造像碑,是北魏以來中國黃河流域上自王公貴族,下至庶民百姓祈福、冥福的一種常見形式。出資制作造像的人往往會把自己的姓名,以及祈求的內容刻在上面,在千百年后反倒成為后人研究歷史的重要一手資料。
就比如唐代為管轄西部邊境而設置的安西四鎮之一的碎葉鎮,因為各種原因,它的位置究竟在哪里一直為學界所爭論。直到上世紀80年代,蘇聯的農民在今天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市附近的阿克貝西姆遺址內,發現了一塊石頭,并根據上面的銘文才正式確定了碎葉城的所在。
這塊石頭呈長方形,雖然已經殘損了,但基本可以判斷是一件造像的基座。上面一共刻有41個字,大概的意思是唐代安西副都護,碎葉鎮壓十姓使杜懷寶為死去的父母冥福,為天子祈福而制作了這件造像。
唐高宗調露元年(公元679年),裴行儉奉命前往西域平定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的叛亂。為配合這次行動,后來修筑碎葉城的王方翼被封為安西都護,而杜懷寶則從安西都護調整為庭州刺史。當叛亂平定,碎葉城修筑完成后,唐高宗一道詔書又將二人職位對調,杜懷寶被派往碎葉鎮守。
職位對調的結果就是“遂失番戎之和”,而史料關于杜懷寶的記載也在這里戛然而止,這41個字便成為他后半生唯一的記載。可以想像當時杜懷寶的心境--自己被降職,工作又難干,思念親人的情緒開始蔓延,便只好在佛祖這里尋找安慰了。
那個年代,在遙遠的碎葉城內一定有很多和杜懷寶一樣通過佛教來尋找心理慰籍。他們將各種情緒全部凝聚在一尊尊造像之中,卻被歷史無情的遺忘。這些文物在千百年后被陸續發現,最終進入了吉爾吉斯斯坦各級博物館之中。而關于它們的記錄,中國人卻知之甚少,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年代,只能通過外國學者論文里的只言片語來了解它們的存在。

記者近日從陜西歷史博物館了解到,為紀念香港回歸20周年,配合11月27日開幕的第十屆亞洲文化合作論壇,這通杜懷寶造像基座將和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其它一批反映絲路主題的文物一起,亮相11月28日在香港開幕的《綿亙萬里:世界遺產絲綢之路》展覽。
據展覽負責人,陜西歷史博物館文物交流部部長文軍介紹,這是陜西歷史上第一次跨國協調文物辦展,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在沿線省區和哈吉兩國相關部門的配合下,目前正在做最后的準備工作。她特別提到杜懷寶造像基座,表示這件有著特殊意義的文物能夠參與到這次展覽中,完全得益于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