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西安市空氣質量好轉,孩子們在大雁塔北廣場玩耍  本報記者黨運實習生劉艷攝

  西安實行常態化限行  本報記者王曉峰攝

  灰蒙蒙的天  本報記者王曉峰攝

  隨著西安市進入限行常態化,2017年陜西的冬季抗擊霧霾之戰也拉開了大幕。

  機動車為什么會成為霧霾的元兇,除了限號還能做些什么,各部門為了應對霧霾采取了哪些措施?昨天,三秦都市報記者進行了采訪了解。

  答疑 機動車尾氣對空氣影響有多大

  “機動車尾氣對西安市PM2.5的貢獻約為21.4%,四項主要污染物年排放總量約32萬噸。”西安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及西安市機動車排氣污染監督監測中心相關專家,道出了其中的關鍵。

  西安市機動車排氣污染監督監測中心副主任李戈瑩介紹,截至去年10月底,西安市機動車保有量約255萬輛。其中汽車約240萬輛,按排放標準劃分,國Ⅲ(不含)以下汽車約32萬輛,國Ⅲ及以上排放標準汽車約208萬輛。

  西安市機動車四項主要污染物年排放總量約32萬噸,其中一氧化碳(CO)24.5萬噸,碳氫化合物(HC)2.5萬噸,氮氧化物(NOX)3.8萬噸,細顆粒物(PM)0.2萬噸。據2015年西安市大氣顆粒物來源解析結果表明,機動車尾氣對西安市PM2.5的貢獻約為21.4%。

  而且,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有其一定的特點——據測算,汽車在擁堵或怠速時造成燃料不完全燃燒,會產生更多的污染物排放,是正常行駛狀態下污染物排放的10余倍。

  解惑 機動車尾氣是綜合性污染

  有市民提出疑問:從買車到加油,都是嚴格執行的國家標準。為什么一上路,我的車就成了霧霾元兇之一呢?

  西安市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李澍給出了答案——尾氣污染與機動車、油品、道路通行狀況以及出行方式均有關系,“機動車尾氣是綜合性的污染,并不單一僅僅是車輛本身。”

  機動車使用的是石化燃料,排放的污染物多達上百種,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和細顆粒物。因此應從控車入手,大力發展電動車、新能源車。據測算,如果電動車在2020年能達到全部機動車50%的話,相比2014年,污染物排放量能降低40%—47%,其中PM2.5能降低40%。

  油品質量也是造成機動車尾氣污染的重要方面,現在的油品從烷烴品質考慮,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機動車在道路上行駛,擁堵的時間增加一倍,污染物的排放也增多一倍以上。”李澍表示,如果一些擁堵路段,比如中小學、醫院附近道路進行合理規劃,提高車速,就能降低機動車油耗與排放。

  還有一組數據:根據研究,如果高峰期三環內的平均行駛速度能從25km每小時提高到40km每小時,污染物排放會顯著減少,其中一氧化碳會降低33%,碳氫化合物會降低31%,氮氧化物會降低13%,PM2.5會降低19.25%。

  聲音 支持限行 但是希望公共交通能跟上

  本周是常態化限行的第一周,不少市民出門時發現,車少了,平時擁堵的路段似乎也能緩慢通行了。不過,與此同時,一些居住區公交線路少、地鐵換乘不方便等問題也顯現出來了。

  市民文若愚表示:“我家住在清涼山公園附近,昨天上午想去韋曲車管所辦事,門口有一趟229路公交可以直達。站牌上寫的早班是6點半,我從7點20分開始等車,到8點20分也沒有見到一趟。”文若愚說,一些新區與城區之間的交通銜接并不到位,“既然是限行,那首先就應該考慮公共交通出行的問題,尤其是一些新的居住聚集區,公交線路很少,還遠離地鐵站,限行后的出行就真的成了難題。”

  針對市民的反映,記者又走訪了曲江(南三環外區域)、航天城等地。在航天大道以北、南三環以南,集中了七八個新建大型住宅小區,但在位于該區域的曲江第三小學門口,僅有903路和189路兩趟公交車。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航天城附近,比如神舟六路與航拓路交匯處有航天城第一小學,學校門前僅有航天基地公交環線一趟公交車。

  響應 環保系統召開千人誓師大會

  昨天上午,全省環保系統貫徹落實省政府攻堅行動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誓師動員大會召開。

  關中各設區市、縣(區)環保局局長、大氣處(科)和環境監察部門負責人,陜南、陜北各設區市環保局局長、大氣科和環境監察部門負責人,省環保廳機關和執法局全體人員、各直屬單位副處級以上干部,關中各市339家涉氣重點污染源企業負責人等共約1000人參加。

  3天前,省環保廳召集全省各市區環保局就冬防期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工作緊急召開協調會。會上,省環保廳副廳長郝彥偉強調,針對冬季的重污染天氣必須采取更加有利的措施,讓污染的峰值能夠有所降低,讓污染的時段能夠有所減少。環保部門要提前做好應對重污染天氣期間停產限產工作,并對限產停產企業加大督查頻次、對違法企業加大查處力度。

  措施 省政府成立應急指揮部

  為了應對今年的冬季大氣污染,10月27日,陜西省人民政府就印發了《陜西省2017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3天之后,又印發了《陜西省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頻率之高,足見對該工作的重視和決心。

  除了統一重污染天氣劃分標準、重污染天氣預警和響應啟動與解除標準、區域預警啟動標準之外,對相關部門的職責做了進一步細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省政府專門設立了省重污染天氣應急指揮部(以下簡稱省應急指揮部),領導組織全省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應急響應、檢查評估等工作。省應急指揮部辦公室設在省環境保護廳,同時,組建重污染天氣專家咨詢組和檢測預報預警組。

  工作流程是:監測預報預警組每天對各市(區)未來1—3天氣象狀況及空氣質量進行預測。區域紅色預警期間,根據氣象和空氣質量變化情況,監測預報預警組和專家咨詢組每日應開展2—4次會商預測,會商結果及時報省應急指揮部辦公室。

  行動 相關廳局各司其職

  省環境保護廳負責全省環境空氣質量檢測及工業污染源的排放監管,會同省氣象局等有關單位制定重污染天氣檢測、預報預警方案并開展重污染天氣的預報預警;會同有關單位對重污染天氣進行研判會商。

  省發展改革委要負責協調應急狀態下的能源保障工作;督導電力行業排污企業編制污染物減排應急預案,并對預案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省教育廳要制定并組織實施重污染天氣期間幼兒園、小學、中學等學校停止戶外活動、停課等應急方案;探索在幼兒園、小學、中學及同等學歷學校教室安裝新風或空氣凈化系統。

  省交通運輸廳督導各市(區)制定重污染天氣公共交通運力保障應急預案;落實增強重污染天氣期間公交車和地鐵運力保障響應措施;探索公共交通系統在重污染天氣期間的優惠補貼措施;引導公眾綠色出行。

  省應急辦要負責協調全省重污染天氣預報、預警、響應和跨地市、跨部門應急工作;向省委、省政府報送重污染天氣預警和響應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