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維)民以食為天,飲食需求歷來是老百姓最基本的消費需求之一。昨日,來自國家統計局西安調查隊的一份調查表明,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西安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消費觀念更新,居民飲食結構不斷優化,并且隨著“互聯網+”逐步融入日常生活,“舌尖”消費不斷升級。

  每天清晨,白家口轉盤東北角的水產品市場便進入了一天中最熱鬧的交易時段,南來北往的客商、大中小餐飲店均到這里來采購各類新鮮的水產品,帶魚、黃花魚、海參、海蝦等應有盡有。家住梨園路紫云溪小區的居民宋冬梅隔三差五就會到這里為家里采購水產品。“每次不能去的太早,因為早上批發的量大,老板顧不上零賣,稍微晚點去,完全可以買到新鮮的水產。”她向記者介紹著自己的采購經驗。同樣,位于龍首北路的巨瀚海中鮮,來自山東威海、浙江溫州、福建福州、遼寧大連、廣州等地的各類海鮮齊聚這里,海鮮加工、批發、零售、蒸汽海鮮等每天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前往消費。“自己選好海鮮品種,現場就可以讓廚師加工,每人支付18元加工費就可以了,很方便。”居住在馬泘沱的市民黃先生說。

  近年來,西安的市場供應日漸豐富,城鄉居民的飲食消費不再滿足于簡單的吃飽,而是由量的滿足轉向質的提高,更加追求營養搭配、講究綠色健康、享受美食帶來的樂趣。居民“舌尖”消費的變化,帶動食品市場銷售出現新格局。2017年,西安生鮮類商品,如干鮮瓜果、水產品和蔬菜類商品零售同比分別增長73.4%、17.3%和12%,分別比糧油類增幅高69.9、13.8和8.5個百分點。

  作為北方內陸城市,西安居民過去飲食中面食占比較高,水產品特別是海鮮類水產品消費相對較少。這幾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生鮮食品配送條件的不斷改善、運輸周期的縮短,以及大型水產批發零售企業不斷增多,西安市場水產品品種日益豐富,居民飲食習慣改變,水產品消費日趨常態化。以海鮮味主題的餐飲業態更加不斷地融入大眾消費,廣受80后、90后年輕消費群體的青睞。近年來,西安生鮮銷售市場出現的超市加餐廳的方式,也彌補了西安人水產品烹飪經驗不足的缺憾,盒馬鮮生、成山農場等超市入駐西安,為西安百姓的水產品消費提供新的體驗模式,促進水產品銷量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場水產品價格上漲。調查顯示,2017年西安市場水產品價格較2015年上漲8.7%,漲幅高于同期畜肉類漲幅8.1個百分點。(三秦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