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三秦都市報

代超和他的兒子代超和他的兒子
辛鑫和他的女兒辛鑫和他的女兒
王曉曦和他的兒子王曉曦和他的兒子

  成為父親,是男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

  長久以來,我們對于“父親”二字,往往都是看著、感受著、尊重著、篤信著,直到有一天我們自己也成為父親,才會明白父愛之于人的崇高和尊貴,明白時光流轉和生命傳承。

  明天就是父親節了。近日,三秦都市報記者在西安市第四醫院產二科采訪了3位“新爸爸”,記錄下他們在迎接新生命到來時興奮、激動和緊張的點滴時刻,聆聽他們為人子、為人父的心路歷程。

  “整個人的神經都是緊繃的”

  “新爸爸”:代超

  年齡:24歲

  籍貫:西安閻良區

  職業:打工族

  父親節心愿:兒子,歡迎你的到來。爸爸出生在農村,與你的媽媽一起在城市里打工謀生,見過、經歷過太多的人情冷暖,爸爸對你沒有要求,只有希望。

  希望你做一個堅強的孩子、正直的孩子,自立自強、踏踏實實,不論你的將來如何,爸爸媽媽都會陪著你、保護你、相信你。愿你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代超當爸爸了。

  6月15日上午10點多,妻子小慕從產房發了一段微信視頻給他,并留言,“男娃,6斤重。”

  像是卸下了重重的擔子,產房外,這個24歲的小伙雙手合攏,長舒一口氣,與母親緊緊抱在一起,眼里噙滿淚水。

  “謝天謝地,母子平安。”代超是閻良區人,家住西安。他向記者坦言,妻子懷孕以來,尤其是最近一個月,預產期越來越近,“整個人的神經都是緊繃的”,平均每天的休息時間不到5個小時。

  “整夜睡不著,擔心、害怕、焦慮。”他說,睡不著的時候,就會想起自己的父親,以前不理解父親,總覺得母愛很偉大,但是在經歷了漫長的等待、見證了孩子一點點變化、成長之后,對父親的愛,也有了更深的感觸。

  2017年,代超結婚,那時他正在咸陽乾縣一家單位當司機。妻子懷孕后,考慮到往返兩地不方便,他從單位辭職,在西安找了份臨時工作,一來為了照顧妻子方便;二來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孩子。

  代超笑稱,他是粗人,但自從得知妻子懷了寶寶后,專門戒掉煙和酒,并上網學習了很多育兒知識。

  初為人父,代超真正體會到為人父的不易,才知道父愛除了愛與喜,更有責任和擔當。“從妻子檢查出懷孕以來,每次產檢,都是我陪著她。我雖辛苦,但深知老婆比我更辛苦,我會好好對待老婆和孩子,善待雙方老人。”

  “我給女兒取名‘小裙子’”

  “新爸爸”:辛鑫

  年齡:29歲

  籍貫:西安市

  職業:做生意

  父親節心愿:女兒,你的順利到來,宣告爸爸今后也可以過“父親節”了。這一刻,爸爸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更感受到了你媽媽的偉大。

  都說“女兒是爸爸的小棉襖”,爸爸給你取了個小名叫“小裙子”,希望你永遠能忠于內心,選擇你喜歡的,堅持你選擇的,愛你所愛的,快樂而自由。爸爸媽媽會一生寵愛你。

  一向甚少發朋友圈的辛鑫,在6月15日上午,發了段女兒噙著奶嘴喝奶的視頻,給親朋好友們報喜。

  這天上午,他喜獲一個8斤重的“小公主”,光榮晉升“爸爸”。在第一眼看到女兒時,這個29歲的小伙,激動得哭了。

  視頻不到10秒鐘,但點贊的人,密密麻麻,近乎刷屏。

  有人感慨基因的強大,“這一顰一笑,和她爸幾乎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有人起哄著開玩笑,“流水席擺開,叫大伙兒免費吃上3天。”

  去年,辛鑫的妻子懷孕,從這一刻開始,他便感覺到了身上沉甸甸的做父親的責任,并且購買了大量育嬰書籍,“學著當爸爸。”

  今年6月15日早上7點多,妻子的肚子有了反應,進入產房,一直到9點多出來,“這段時間,大概是我有生以來覺得最漫長的一個小時吧。”

  妻子躺在病床上,女兒躺在媽媽身邊,一向自稱“特別愛小孩”的辛鑫,卻不敢上前去抱,生怕手腳太重,弄疼了孩子。

  或許正是經歷了這個過程,他才覺得,中國的父母和子女之間習慣了一種基于孝順和輩分的相處模式,比如童年時經常會挨爸爸的打,但是作為“80后”一代的家長,應該適應現代社會,學會和自己的孩子相處,“我喜歡女兒,將來應該不會像我父親打我一樣,打女兒吧。”

  “每晚給寶寶聽鋼琴曲讀唐詩”

  “新爸爸”:王曉曦

  年齡:28歲

  籍貫:寶雞市

  職業:企業員工

  父親節心愿:兒子,希望你健康、高興,做事專一,為人誠實,當一個勇敢的男子漢。

  爸爸是從農村走到城市里的,學習、考學是唯一的出路,爸爸對你沒有太高的要求,你要記住知識可以改變命運,記住好好學習、努力工作才能出人頭地。

  兒子,這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但爸爸永遠會給你力所能及范圍之內最好的東西。

  一次,王曉曦與正懷孕的妻子吵架。

  妻子走到他跟前,伸出拳頭打他。他故作疼痛狀,大喊一聲,“你這個當媽的,怎么可以這么兇,等孩子出生了,我就叫他‘小錘’,讓他知道他媽媽有多厲害。”

  話雖這么說,但當6月13日晚上8點半妻子被推進產房時,他還是感到了“從來沒有過的緊張和害怕”。

  產房外,站了20多個和王曉曦年紀差不多的人,大家看上去都很緊張,但彼此低聲聊著天。

  手機雖然被允許帶進產房,但王曉曦給妻子打電話,沒人接聽,發微信,遲遲不回。他坐不住了,眼眶濕潤,看著特別焦慮。

  “如果是兒子,將來就讓他陪我打游戲、踢球。”他說,如果生的是女兒,就給她報個藝術班,學跳舞、學拉二胡、學彈琴,當公主一樣寵著。

  不斷有護士從產房外的隔離門出來,這是王曉曦最擔心的時刻,“既怕護士喊到我,喊到我就說明有突發情況;又怕護士不喊我。”

  整整一夜,王曉曦與父母、岳父岳母守在外面,一直到6月14日早上6點半,10個小時過去,他的手機響了,妻子發來微信:生了。

  “男娃女娃都不重要,孩子和我妻子平安就好。”這個皮膚黝黑的小伙,哭了。

  “妻子的整個孕期,我都是凌晨四五點起床,給她做早飯。晚上下班,推掉一切社交活動,回家陪她。”他說,大約從妻子懷孕7個月左右開始,便每天晚上10點,都會用手機播放一段鋼琴曲,貼著妻子的肚皮,給小寶寶聽,還會自己朗誦唐詩。

  這種方法,是王曉曦在網上學來的,他驚喜地發現,“每次給寶寶聽鋼琴曲,你能明顯感覺到妻子的肚皮在撲撲地動。”

  喜得貴子之后,“小錘”二字就成了兒子的小名。

  6月15日上午,在妻子的病房,剛當了一天爸爸的他,小心翼翼將兒子抱起來,嘴里喃喃自語,“小錘乖,爸爸抱。”

  雖然已經當上了爸爸,但王曉曦坦言,并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真正“進入角色”,“這雖然是個漫長的過程,但我會全力以赴,像我爸爸教育我一樣,教育我的兒子。”

  文/圖本報記者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