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李向紅)9月27日,記者從陜西自然博物館獲悉:日前,藍田縣湯峪鎮的村民在湯峪河附近發現了骨骼化石,在藍田縣普化鎮的河道還發現了部分比大拇指還要粗的牙齒化石。陜西自然博物館和西北大學的專家現場勘察,初步鑒定這些骨骼化石為犀牛、羚羊、三趾馬等古生物化石,距今約500萬年到800萬年。

  專家認為,這些化石對恢復古生物原型、了解哺乳動物的進化和西安所處地區的氣候演變過程,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目前,陜西自然博物館工作人員還在現場做進一步勘察。

  陜西自然博物館研究部部長李銀華介紹,目前在藍田縣發現的古生物化石中,有犀牛、羚羊和三趾馬等哺乳動物的部分牙齒、肢骨化石,其中有一塊犀牛下頜骨化石保存得較為完好。這次發現是繼2012年在藍田縣發現距今約800萬年到1000萬年的化石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發現。

  “我們初步推測這次發現的比2012年發現的化石年代要晚一些,距今約500萬年到800萬年。”李銀華補充道,“如果能夠確定化石較為精確的年代,可以填補我們在這一時期古生物研究方面的空白。通過對犀牛、羚羊、三趾馬等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哺乳動物的進化過程以及地域氣候演變過程等。”據悉,這次采集的化石標本將收藏于陜西自然博物館,在完成化石分離、修復等工作后,將向公眾展示,供大家參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