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腰鼓亮相國慶聯歡,100余名演員大多為普通農民。
西部網訊(特派北京記者 賀桐)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聯歡活動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來自陜西榆林橫山和延安安塞100余名農民,打起腰鼓亮相聯歡活動。
記者探訪榆林橫山老腰鼓訓練
身掛紅腰鼓,頭系羊肚白毛巾,騰空、纏腰、擺頭、舞臂、跳轉、走翻等舞蹈動作,無不表達著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精彩的腰鼓表演貫穿國慶聯歡活動,陜西腰鼓隊是如何從黃土高原舞到了北京?9月29日,記者來到位于北京市昌平區的腰鼓隊訓練基地進行實地探訪。
“我們從八個鄉鎮的報名者中,最終選拔出來54名隊員,其中4個替補隊員,他們都是各個鄉鎮的農民。”榆林橫山區文化和旅游文物廣電局工會主席高鋒介紹說,今年六月中旬,從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接到任務后,腰鼓隊就不斷排練、調整。

記者實地探訪陜西腰鼓訓練。
“橫山老腰鼓表演隊參與聯歡活動的第一篇章和第四篇章。”高鋒說,他們的表演主要承擔活躍氛圍的任務。
“我們隊員都是從各鄉鎮選拔上來,相對來說都不專業,而且每個鄉鎮每個村的打法也都不一樣,磨合到一起難度不小。”橫山區文化和旅游文物廣電局工作人員奧錦霞說,每一名隊員都特別拼,默默地承受著壓力,有的還隱瞞病情。“隊員每次訓練完,衣服脫下來之后直接可以擰出水來,真的讓人很感動。”

打了30多年腰鼓的劉建軍接受記者采訪。
“7月初我們在橫山自行排練時強度很大,平均每日排練時長為9小時。” 奧錦霞說,因為腰鼓腿腳動作幅度較大,有隊員腳指甲脫落但仍堅持排練,有隊員在排練過程中髖骨骨折遺憾退出。很多隊員為了能有參與這次演出的機會,都在偷偷吃去痛片緩解疼痛。
今年50歲的劉建軍是橫山區黨岔鎮泗源溝村村民,打了30多年的腰鼓。憨厚淳樸的劉建軍得知被選拔上老腰鼓隊,要去北京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聯歡活動后非常激動,如今打起腰鼓來是越打越有勁。

國慶聯歡活動前,陜西腰鼓演員在天安門廣場合影。
“安塞腰鼓總教頭”再度參加國慶表演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安塞腰鼓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劉占明被安塞人稱為“安塞腰鼓總教頭”。他7歲起就跟著父親學習打腰鼓。15歲那年,他進入安塞文藝宣傳隊,成為一名專業腰鼓手。
劉占明參加過新中國成立50周年和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祝活動。“我的電腦桌面背景是國慶60周年1020人的安塞腰鼓隊打著腰鼓經過天安門廣場時的照片。”

陜西腰鼓隊員在訓練中。
“來參加這次演出的腰鼓隊員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都是農閑時喜歡打腰鼓的普通農民,為了這次演出大家都是鉚足了勁地練習。”劉占明說。
談起表演,劉占明激動不已,包括候補隊員在內的100余人,已經苦練了好幾個月,每天出操、跑步,“就是為了能把這次表演演好,為祖國的生日獻禮。”
國慶聯歡活動當中,腰鼓隊員在天安門廣場,身掛紅腰鼓、頭系羊肚白毛巾、揚槌擊鼓、騰空跳躍,向世界充分展現新時代新中國農民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