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陜北人的鐵路夢
在三個多月前召開的呼包銀榆經濟區第三屆市長聯席會議上,榆林市與包海高鐵起點城市包頭市以及鄂爾多斯市共同簽署了《關于推動包西客運專線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并先行啟動建設的合作協議》。這條縱貫整個陜北的高鐵線路全長800公里,擬設計時速350公里,如能早日建成,將對陜北革命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起到巨大的帶動作用。消息一出,許多陜北人在充滿期待的同時也充滿感慨,不由得回想起趕牲靈的歷史,回想起陜北幾十年來充滿曲折的鐵路建設史。
特約撰稿人 惠世新
一列列火車奔馳在陜北一縱兩橫電氣化鐵路線上,隨著機車一聲聲的汽笛長鳴,山川溝道、梁峁坡塬發出陣陣回響。這響聲似乎在向整個世界宣示,雖然高鐵對于陜北來說還只是一個新的夢想,但陜北大地沒有鐵路運輸的歷史畢竟早已一去不復返了。
1、趕牲靈的活兒干了千百年,趕牲靈的歌兒唱了千百年,在古代是輝煌,在近代是悲涼
陜北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由于年久日深的風雨侵蝕和水土流失,它的北邊通向內蒙古的道路和西邊通向寧夏、甘肅的道路,常常被漫漫黃沙所侵占,交通運輸有時靠騾馬都很困難,只得靠駱駝來承擔,因此榆林古城便得了一個“駝城”的別稱;它的南邊通向西安的道路和東邊通向山西的道路,出沒在千溝萬壑之中,很多地方險到連驢車馬車都不能通過,只能驢馱馬運,靠四條腿走天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和環境中,才產生了那首傳唱了千百年的陜北民歌“趕牲靈”。
趕牲靈搞運輸這原始至極的方法,在當今的年輕人眼中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可是在古代,它卻為陜北的物資流通和文化交往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創造了無可否認的輝煌。因為在當時的歷史環境和道路情況下,再沒有比它更先進的交通工具和運輸方法。我的老家在清澗縣城郊,記得小時候,村里的老一輩人經常向我們講述過去的交通情況,那時的西安、蘭州、包頭、太原等城市在人們的腦海中是十分遙遠的地方。從清澗縣城出發到省城西安是12馬站路程,風雨無阻,沒有任何耽擱,也得12天才能到達。以此概算,延安到西安就得9天,榆林到西安就得17天。一路風吹日曬,吃苦受罪且不論,過險道人畜摔死在山谷,走稍山遇土匪打劫,落個人財兩空是常有的事。然而路再險,活再難,在陜北的古道上,趕牲靈的隊伍從沒有斷過,趕牲靈的歌聲從沒有停過,一代又一代人,走了千百年,唱了千百年。
到了近代,當西方國家已出現了火車、飛機、汽車、輪船時,我國卻遠遠落在了時代的后邊。甚至到1876年的時候,還發生了把英商剛剛修好的淞滬鐵路花28萬兩銀子買回來,然后再花銀子拆毀運到海邊拋進海底的荒誕之事。那時的陜北當然也落后,別說坐過火車、見過火車的人沒有幾個,就是聽說過火車的人也為數有限。所以趕牲靈的活兒還得繼續,趕牲靈的歌兒還得繼續,但那已不再是輝煌,而是無奈和悲涼。
直至上世紀三十年代前后,咸榆公路才算勉勉強強穿越陜北,榆林、延安陸續修了機場,也有了幾部汽車。但那少得可憐的汽車、飛機連軍政單位都不夠用,哪還有民用的份兒,普通百姓只能偶爾看上一眼,甚至連摸一摸都是奢望。但不管怎么說,人們總算實實在在親眼見到了飛機、汽車這樣的現代化交通工具,對火車心存的種種疑慮也逐步打消了,看了幾場電影中火車又吼又奔的鏡頭,聽了越來越多外邊來人的述說,人們頭腦中火車、鐵路的概念逐步清晰,而企盼火車能像汽車一樣從家門口經過的想法產生了,陜北人的鐵路夢就這樣悄然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