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脊六獸五脊六獸

  2 黨家村人心中有守護

  670年前,黨家先祖黨恕軒在泌水之畔落腳開荒,繁衍生息,他為何選中這司馬故地呢?

  黨賈兩姓族人北山耕耘、南下經商,孜孜以求,生生不息,他們想為子孫留下些什么呢?

  雕刻在一塊塊石壁和青磚上的家訓,穿越幾百年歲月仍然字字清晰,同村落一起矗立。它在為黨家村人守護著什么呢?

  “讀書成家之本,循禮保家之根。”70歲的黨家村人黨鑒泉說,“黨家村幾百年來一直重視對子弟的教育,讀書以明理,明理能做人,這是對子孫最好的傳家寶。”

  清初,黨賈兩姓合伙經營的生意日漸興隆,成了名揚四方的巨賈富商。據傳從其商號往韓城老家運送銀兩的鏢馱絡繹于道,號稱“日進白銀千兩”。

  然而古語有云“富不過三代”,黨家村先祖一定知道,富庶之家的子弟,往往因嬌生慣養而易陷入貪圖享受、意志頹廢、道德淪喪的境地,再殷實的家業也會有坐吃山空的一天。唯有“耕讀傳家”,才能夠經世致用,使家族經久不衰。因此,在他們大興土木建造村舍時,將一條條家訓家規嵌進了高大的建筑,警示后世子孫。

  有祖訓崇文重教的指引,更有一代代開明族人大興教育,幾百年間,黨家村人才輩出,他們的故事被后人們爭相傳誦。如明中期“義翁”黨孟辀賑災濟貧,清晚期黨氏三兄弟禮讓分家,清翰林院庶吉士黨蒙嚴懲貪官,民國“維新舉人”賈樂天興辦新學等。民國期間黨家村有大學及各類軍校畢業生近30人,其中不少人投筆從戎為國紓難;還有更多村里的黨家村子弟為國家救亡國存浴血奮戰,不負先祖期待,光耀了黨氏門楣。

  “我兄弟姊妹中也有大學生!”已經72歲的黨齡優說,“黨家村女子也是一樣要讀書的。”作為家中的長姐,她一邊承擔著家務一邊讀書。因為讀到了高中,黨齡優做了幾年民辦教師,后來出嫁到桑樹坪窯頭村后就做了30年赤腳醫生,經她接生的嬰兒有300多個。

  考上大學的孩子們走出了山村,在外奉獻了一輩子的黨家村人,不少在古稀之年又回到了家鄉。教書育人20多年,黨鑒泉如今和老伴兒守著家族的老院,因為恭守著“孝悌、忠厚”的祖訓,他們一家和睦幸福,被評為“三秦最美家庭”。十多年前,黨鑒泉自撰對聯,請人書寫“守祖宗一脈真傳曰勤曰儉;教子孫兩條正路惟讀惟耕。”掛在老四合院屏門兩側,成為黨家村家訓之一。

  “族規和家訓是家族化親情化的道德教育,它能把道德的社會傳承滲透為家族傳承,把民族文化的基因轉化為家族文化的密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24字,有很多都和傳統家訓精神一致甚至文字都一樣,這就是民族道德文化的傳承發揚。因此我們要把家庭道德教育變成為社會道德教育的一種有效方式,一個基層授課點,變成整個社會的精神道德細胞。”肖云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