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雞陳倉區40歲農民李鋒周,高中畢業回家務農,他從1998年開始,耗時18年,發明了投餌機、農用增氧取暖機、面皮機、米皮機等8項發明,獲得國家專利,并投資生產。從投入兩千元開始起步創業,由生產樣機到規模化生產,一步步走入正軌,如今他的專利產品遠銷英國、加拿大、韓國、澳大利亞等國,成為當地有名的農民發明家。
目前,李鋒周正在研究發明陜西各類小吃的機械化加工生產,他的追求和理想是將陜西小吃以及小吃的加工機械產品推向全國,走向世界。
22歲農家娃高中畢業回家搞發明
在寶雞市陳倉區東關街道辦太公廟村村后有兩間鋼架結構的廠房,這就是寶雞太公食品機械廠所在地,廠房里邊有車床、刨床、鉆床和電焊機,記者進門時,幾名工人正在緊張的工作,其中一名身穿藍色工作服,身高1.75米,身體消瘦,略微禿頂的中年人正在車床上聚精會神加工機器配件——他就是農民發明家李鋒周。
今年40歲的李鋒周是寶雞市陳倉區太公廟村村民,高中畢業后,回家務農。他從1998年開始,從事實用機械產品的研究發明,并獲得8項國家專利,成為當地有名的農民發明家。
說起最初的發明,李鋒周坦誠,“剛開始純屬偶然”。1998年,22歲的李鋒周從他家附近的楊家中學高中畢業后,沒有選擇到外地打工,而是回到家里幫助父親種莊稼,承包40多畝魚塘,喂養鯉魚、草魚、鰱魚和鯽魚。夏天是魚生長的關鍵時期,投飼料最為繁忙。40畝魚塘,需要把魚食一把一把地撒下來,一天下來,累得他胳膊都抬不起來。于是他就設想著,能用機械投食代替人工操作,但試驗了幾次都不得要領。李鋒周的父親李栓柱,年輕時曾經在公社農機廠當過技術工人,對農機產品的生產比較在行,在父親的幫助下,李鋒周投資2000元購買機器配件,用了一年多時間,第一臺投餌機的樣機很快制作出來。他首先在自己家的一個魚池做了實驗,發現利用投餌機喂養的魚,比其它兩個沒有用投餌機的魚產量提高了40%以上,特別是冬季喂養,過去人工投食不均,喂養的魚大小差距很大,自從用了投餌機后,出塘的魚大小均勻賣相很好。隨后,他們給其它2個池塘的魚也用上了投餌機,效果同樣明顯。
當時,在太公廟村周邊養魚面積有上千畝,“李鋒周發明了喂魚機”,這一消息很快傳遍了周圍的村莊,寶雞市陳倉區水產養殖站的站長高寶印現場觀察后,下了這樣的結論:投餌機不但省人省力省飼料,而且大大增加了魚的出塘量,每斤魚能節省0.2公斤魚飼料,一畝魚塘的產量由過去的500斤-800斤,最起碼能提高到1600斤。
第二年,李鋒周和父親一邊養魚一邊推出了自己發明的投餌機,他們租用了他家附近一個空院落購買生產設備投入生產,每臺投餌機售價600-700元,產品銷往寶雞、西安、甘肅、寧夏等地且大受歡迎,短短兩年多時間銷售近3000臺。在鄰村一位養殖戶的建議下,2000年4月和2001年1月,他申請的程控自動投餌機第一代、第二代發明專利獲得國家專利局的批號,從此,走上了實用機械的研究發明和制作道路,成就了一番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