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杜瑤

  2017年伊始,題為《在西安,去工商局辦個事有多難》的文章刷爆西安市民的朋友圈。文章作者講述了自己在西安市工商局高新分局辦理營業執照地址變更業務的“漫長道路”。辦事有多難?該文作者最后這樣寫道:“這件事,就這樣不了了之了。四個多月來,常跟朋友吐槽此事,說起來就跟單口相聲一樣逗得大家捧腹,可對于親歷者,卻不僅僅是個笑話,每次想起都覺得心情很復雜。”很多時候,辦業務的種種“遭遇”“跑斷腿”的經歷,群眾辦事成了最耗費精力和體力的事情。

  減霾難、治堵難、治臟難、辦事難、就業難、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養老難,針對這民生“九難”,西安市到底如何破解呢?

  行政效能革命,破解辦事難題

  在西安上班的劉瀟,是在電視上看到“民生九難”的說法。她說,2015年開證明的時候可謂“一章難求”。因為要開個證明,需要單位相關的章子,但單位的人并沒有給她蓋這個章子。同時,按照要求戶籍地也是可以蓋章的,但集體戶那邊回應“有工作單位的還是優先在單位蓋,沒有單位的可在他們這蓋”。

  今天,社交平臺加速了信息間的人際傳播,也助力民眾行使監督權,很多人生活在西安,很多人創業在西安,很多人還對西安充滿向往。采訪中,劉瀟說:“我們不希望因辦事常常遇阻,而影響在古城生活的幸福感。”

  “市民群眾反映‘辦事難’,主要是因為不同部門之間的推諉扯皮導致的。”西安市政府研究室主任崔玉鳳說,“想要解決群眾辦事難的問題,就需要推進行政效能革命,再造辦事流程,讓政府不同部門之間的內部問題在內部解決,不讓群眾因此跑冤枉路。”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楊紅娟認為,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需求如今有了很大改變,大家的獲得感更多反映在解決問題的便利性上,政策不精細、職責分工不“外化”,導致辦事難的制度性問題凸顯。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對老百姓負責的事情,就是政府應當履行的職責。有的城市通過政府職能的流程再造,推出了市民服務熱線。崔玉鳳建議,在城市熱線的基礎上,政府部門需積極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的法定化發展,強化權力監督,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流程內部化,出現推諉扯皮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行政效能就會大大提升。這樣一來,普通市民就能享受到一流辦事環境,民生問題也能通過一個電話辦理,一個窗口辦理,一個圖章辦理。

  預警城市“新病”,及時開方紓解

  來自滴滴出行的《2016智能出行大數據報告》顯示,從工作日早晚高峰的擁堵情況來看,西安成為全國最擁堵的城市,重慶、石家莊、北京、濟南緊隨其后;而西安西二環(土門附近)成為排行全國第二擁堵的路段。這份大數據讓西安市民大跌眼鏡,“沒有在西安西二環堵過車的人,不足以語人生。”西安交通大學的研究生趙文婷說,“回到西安讀書的幾年,逐漸適應著入冬的霧霾天,上下班高峰的堵車路,情緒是次要,主要是我們不知道要怎樣幫家鄉改善現狀。”

  西安市市政公用局局長賀簡政說,“斷頭路”是導致城市擁堵的重要原因,斷頭路不通,出行的車輛、行人就要從周邊繞路。之所以出現“斷頭路”,主要是拆遷原因導致的,想要打通“斷頭路”,市上需要科學規劃、統一協調,按照“一村一策”“一路一策”的方式穩步推進。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公共自行車站點為市民的出行帶來了諸多便利,在規劃建設之初就加強慢車道的比重,避免出現因種種原因導致的自行車道被挪作他用的現象。

  環境就是民生,藍天也是幸福。2016年11月3-6日,西安市氣象局連續四天發布霧霾黃色預警,機動車首次開始限行;11月16日,西安市出臺“冬十條”,并將空氣污染預警提升至II級(橙色)。2015年西安收獲藍天251個,2014年收獲藍天211個,2013年有138天,2012年有305天。這一串數字,是城市發展的歷史底稿,也忠實記錄著人們的幸福度。

  在今年陜西省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治霾被作為環境保護的“頭號工程”。西安市治污減霾辦主任陳松林介紹,推進治污減霾,要堅持全域化、網格化、系統化、法治化的“四化”理念,未來五年,網格化將成為西安市治污減霾管理的重要平臺。打好“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組合拳,劃定責任網格,實施“網格長制”,加大與關中城市群聯防聯控。

  空氣怎么轉好,垃圾怎樣治理,停車場怎么規劃,自行車道如何保障?這些都是城市發展必須給出確切答案的問題。如果回避,將可能導致未來新的城市病。

  “治臟,是提升西安城市容貌的有效突破點。2017年,我們將加大清掃保潔的力度,將和相關部門聯動,動員沿街商戶、過往市民參與到治理城市的環境中。”西安市城市管理局局長嚴石說,“近期將在全市增設12000個果皮箱,加強生活垃圾的分類處理,推進現代化垃圾處理技術建設現代化垃圾處理廠。同時,解決公廁總量不足、檔次不高的問題;確保每年增綠不少于500萬平方米。”

  政府兜底,織密民生網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會發展的應有之義。解決民生問題,一方面提高人民福祉,另一方面也解決城市在成長中的困擾,靠優質的公共服務吸引更多人來,從而促進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這就是“城市吸引力”的最好體現。

  教育方面,截至2016年,西安市共有中小學、幼兒園3096所,在校學生共計132.46萬人。從實際現狀看,“入學難”問題集中表現在“入好學難”。人們對子女進入公辦幼兒園、優質中小學校的愿望強烈,隨遷子女入學矛盾相對突出。對此,西安市教育局局長李穎科說,2017年,西安市計劃新建學校36所,預計增加學位3.8萬個;計劃改擴建學校175所,將惠及學生8萬人。在均衡配置教師、學校資源上,今年,全市計劃將有6036名校長教師參與交流,年內計劃組建15個跨行政區域大學區,9個緊湊型大學區。同時,高中考試招生政策中,符合條件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可享受“同城待遇”。

  衛生服務方面,西安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已基本完成了標準化改造,2017年將以轄區內街道辦事處的數目為基數,按照每3萬至5萬人口設置一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婦女、兒童等重點人群的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60%以上。

  “孩子要上好的學校,看病要去好的醫院,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們的自我設限。”楊紅娟說,“歸根到底還是優質資源配置的問題。學校里各個水平的學生都應該有,不能在配置資源之初就人為地造成差異。讓市場和社會培養優質資源,政府做好兜底和監管,制定細化的標準,營造公平的環境,豈不更好!”

  增加百姓福祉,就要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政府的保障作用對困難群眾顯得更為重要。住房問題關系到每個家庭的幸福,如何進一步理順體制破解低收入群眾住房難題,是房管部門未來一段時間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就業中,“人社部門將通過區、街辦、社區、勞動保障所的層級網絡,動態掌握全市困難家庭的就業情況。我們將在發現后的一個月內,以政府托底的方式,為困難家庭安排公益性崗位,確保一個困難家庭有一個人就業。實施精準積極就業政策,鼓勵農民工返鄉就業。”西安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李寧君表示。

  采訪中,楊紅娟還談起了自己在基層調研“養老”的情況。她說,很多地方的養老設施按照政策的硬性指標建立起來,可運行的有多少?主要是人們不信任社區、機構的養老服務水平,人員、技術的匹配尤為重要,社會力量的參與意義重大。西安市民政局局長王碧輝表示,2017年將持續推進四項獎補政策,為養老機構建設、居家養老運營、農村幸福院建設、引導社會力量服務養老等發放補貼、獎勵,鼓勵更多力量參與養老,同時分級、分期實施養老布點規劃,實施養老機構綜合責任保險和困難老人意外傷害保險,讓養老在西安不是難題。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