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順山。藍劍攝

翠華山山崩遺址區。張宗琨攝

南太白冰斗湖,第四紀冰川遺跡。(本版圖片均為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管理辦公室供圖)
本報記者 康傳義 見習記者 孟珂
“繼續加強標識系統建設,如標識牌上可增加二維碼,方便游客利用手機掃描獲取相關信息。”
“進一步探索科普宣傳方式,景區可以設置地質公園角,放置礦物、巖石等小標本。”
“繼續完善數據庫系統建設,地質遺跡查詢機上的內容可以更加豐富。”
今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兩位專家在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華清宮景區、朱雀景區、翠華山景區實地考察時,對公園建設提出了這樣的初步建議。
此次考察旨在對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進行第二次再評估。兩位專家將撰寫考察材料,報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審議。評估的最終結果將于2018年3月正式揭曉。
如何躋身世界地質公園
2004年,首批世界地質公園誕生。截至目前,全球共有127家世界地質公園,它們分布在35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有35家在中國。秦嶺終南山走向“世界級”始于2006年。在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基礎上,西安市政府整合秦嶺北麓西安段的旅游資源,開始以秦嶺終南山地質公園的名義申報世界地質公園。2009年,秦嶺終南山地質公園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實地考察評審,成為我國西北地區首家世界地質公園。
“之所以能夠躋身‘世界級’,源于秦嶺終南山地質公園內的地質遺跡具有國際意義。”西安市國土資源局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管理辦公室主任楊建平說。
據了解,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1074.85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分布著5個主類22個亞類的地質遺跡,其中以秦嶺造山帶地質遺跡、第四紀冰川地質遺跡等最具代表性。園區可分為翠華山山崩地貌園區、驪山裂谷地壘構造園區、冰晶頂韌性剪切帶與構造混合巖化園區、玉山島弧型花崗巖峰嶺地貌園區、南太白板塊碰撞縫合帶與第四紀冰川園區、黑河和灃峪科考路線等。
楊建平舉例說,翠華山山崩遺跡規模居世界第三,單個崩石體積居世界第一,山崩地貌類型之全、結構之典型、形態之完整屬國內外罕見;太白山沒有現代冰川掩蓋,其第四紀冰川地貌暴露較為完整,對研究中國乃至東亞第四紀古氣候演變和冰川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成為世界地質公園網絡中的一員,使得秦嶺終南山站上了世界舞臺,得以與其他世界地質公園在地質遺跡保護、地學科普及旅游發展等方面開展交流。”從申報伊始即參與地質公園相關工作的楊建平說,“我們不斷學習借鑒國際上對地質公園的保護和經營理念,比如開展研學旅行,實行部分公園景區免票等。”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地質公園的身份并非終身制。每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對公園進行評估檢查,授予“綠牌”“黃牌”或“紅牌”,表示“通過檢查”“暫時保留成員資格”或“從網絡中除名”。
2013年,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首次接受再評估,獲得“綠牌”。當時,聯合國專家也對公園建設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如提高公園作為世界地質公園的辨識度、改進科普宣傳方式、探索創新型旅游、重視社區參與等。
此后4年中,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圍繞這些建議,全面進行改進。比如,在提高辨識度方面,公園范圍內統一使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標識,組織地質專家對園內地質遺跡點進行重新定位、翻譯,更新包括標識牌、宣傳折頁等在內的地質遺跡解說系統。在改進科普方式方面,公園建立秦嶺青少年兒童營地和秦嶺自然學校,并將它們作為研學旅行基地,陸續接待了國內20多個省市及韓國、法國、德國等國家共計15萬余名青少年。
去世界地質公園都看啥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分為翠華山、南五臺、華清宮、朱雀、太平、王順山、黑河、藍田猿人遺址等8大景區。
作為地學研究者,陜西師范大學地理科學與旅游學院教授岳大鵬曾多次到翠華山景區考察。每一次,他都會被翠華山的山崩景觀所震撼。山體崩塌后形成的殘峰斷崖、河流被崩塌石塊堵塞形成的堰塞湖、巨石相互堆疊而成的石海和相互碰撞積壓留下的幽深石洞……共同構成翠華山獨有的山崩景觀。
花崗巖廣泛分布的翠華山、王順山、南五臺等景區,山脊巍峨險峻,峰嶺千姿百態。在朱雀景區,攀登冰晶頂的步道旁,漫山巨石猶如石海。
太平景區高低懸殊,多瀑布、急流和險灘,僅黃羊壩一帶就能看到大小瀑布10余處。在黑河景區太白山主峰拔仙臺附近,一片片冰蝕湖被稱作“高山明珠”。據了解,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內水文地質遺跡包括瀑布100余處、天然湖泊5處、潭100余處、溫泉3處。
穿梭于山水之間,景區的標識牌不時映入眼簾。其上對地質構造、地貌形態背景知識的解讀提醒游客,這些景觀之所以成為今天的模樣,源自漫長歲月里大自然的風化侵蝕和造山運動的“雕塑”。每塊巖石、每個湖泊都訴說著地球久遠的故事。
“很小的時候我就到翠華山、驪山游玩過,現在才知道這些景區有這么多罕見的地質遺跡。所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地球漫長演變過程中的產物。”在翠華山景區內一處標有“世界崩石之最”的巨石旁,一位大學生感慨地說。
從舊石器時代開始,秦嶺腳下就有藍田猿人繁衍生息。藍田猿人頭蓋骨化石發現于公王嶺,化石年齡為115萬年。今天,藍田猿人遺址紀念館就佇立在公王嶺的山腰上,館內豎立著刻有“藍田猿人頭蓋骨化石出土處”的藍田猿人化石出土紀念碑,陳列著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石片和石球等200多件舊石器。
世界地質公園如何發展
“地質遺跡是大自然數億年乃至數十億年長期雕琢不可再得的珍品,一旦毀壞就永遠不可再生。”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北大學造山帶地質研究所所長張國偉說。對于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而言,第一要務是保護其特有的地質遺跡。
楊建平的辦公桌上,有一本厚厚的《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地質遺跡保護名錄》,其中記錄了公園現有411個地質遺跡保護點的詳細信息。這份名錄由楊建平所在的管理辦公室組織專家團隊編寫。
楊建平介紹,在認定地質遺跡保護點之外,公園在地質遺跡保護方面的工作包括:完成了《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遺跡保護項目設計書》和《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總體規劃》;在華清宮景區、翠華山景區建立了自動化監測預警預報系統,開展了地質災害預報工作;對車輛、人流、重要區域實時監測。
“秦嶺終南山的品牌已經建立,但其品牌效應尚未完全發揮出來,知名度和影響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楊建平說。
“進一步突出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的品牌,在科普宣傳的內容深度和方式創新上下功夫,將會吸引更多的游客。”岳大鵬說,“很多人都有探索地球奧秘的渴望,但往往由于科普方式不夠生動,人們難以將書本知識和眼前的景觀結合起來。”
岳大鵬建議,景區經營管理部門和專家學者應進一步挖掘公園的科學和文化積淀,并以信息化手段將這些信息存儲在“云端”。“未來,游客進入景區,也許只需用手機對巖石、植被等進行拍照上傳,就能獲取準確的地學知識解讀。”岳大鵬說。
楊建平認為,就目前而言,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的建設發展和秦嶺的嚴格保護之間尚存在一定矛盾。要進一步明確保護和開發的關系,在保護地質遺跡和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相關基礎設施,促進公園的可持續發展。
6個月后,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將迎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基于第二次再評估的正式授牌。對于獲得一面“綠牌”,楊建平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