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三秦都市報

  居民餐桌上越來越豐盛,以前的白面饅頭、大魚大肉不再是稀罕食物,反而過去厭煩的粗糧成了香餑餑;如今,“吃了沒”這個見面問候語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交際圈……不知不覺間的悄然變化,折射出糧食生產不論是總量還是品種,都能夠滿足城鄉居民生活基本需求。昨日來自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消息,改革開放40年,陜西糧食總產量增長了45.5%,增長近一半,糧食供需基本平衡,糧食的結構發生了變化,“細糧”減少“粗糧”增加。

  糧食總產量增長近一半

  改革開放以來,陜西糧食生產基本處于產銷基本平衡的狀態??偖a最高年份為1998年1303.1萬噸;總產最低年份為1981年750萬噸。40年年均產糧1052.9萬噸。因為有八百里秦川這一塊肥沃的土地,勤勞善良的陜西人豐衣足食,習慣于糧食自產自銷、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所以,陜西的糧食生產總量多年來基本能夠滿足三秦人民生產和生活需要。

  40年以來,陜西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在逐年下降,從1978年的6732萬畝下降到2017年的4529萬畝,大約減少了32.7%,即近三分之一,而糧食總產量由1978年的835.5萬噸增長到2017年的1216萬噸,增長了45.5%,即近乎增長了一半。種糧面積在逐年縮減,而糧食總產在連年增加,這源于40年來糧食畝產水平的穩步攀升。據陜西調查資料,1978年,陜西糧食作物平均畝產僅有118.8公斤,而到2017年達到了263.7公斤,是1978年的2.2倍,即翻了一番還多。

  人均糧食產量提高約20公斤

  調查顯示,陜西人均產糧有所提高。按年末全省總人口作為基數計算,1978年陜西2779萬人,平均每人生產糧食287.9公斤,2017年全省3835萬人口,人均生產糧食307.6公斤。等于說,40年,全省城鄉總人口增加了1056萬人,人均生產糧食提高了約20公斤,增長6.8%。

  單從人均生產糧食一個數字看,20公斤的增加量似乎不算很多。但40年來,陜西人把減少的糧食種植面積修了公路,方便了出行,蓋了樓房,改善了居住環境,改種的經濟作物,特別是蔬菜、瓜果,蘋果、獼猴桃等果樹,極大地豐富了物質生活需求,降低了對糧食直接消費需求。

  “細糧”減“粗糧”增

  陜西糧食作物品種較多,按傳統習慣劃分,小麥和水稻屬于“細糧”,其它則屬于“粗糧”?!凹毤Z”中的水稻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漢中和安康,這些年來其播種面積占糧食作物總面積的比重一直穩定在4%左右。玉米是陜西糧食作物的主要品種,更是“粗糧”中的老大。在陜西轄區內,任何地方都適宜其種植。

  改革開放前,陜西小麥和玉米播種面積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一直在30%和17%左右,改革開放初期幾年,小麥面積所占比重逐年攀升,由30%多上升到40%左右,后來這個比例一直持續到上世紀末。近20多年,這個比重則連年下降,直至如今的31%。相反,玉米面積占糧食作物面積的比重在改革開放40年來一直上升,從最初的24%提高到如今的近40%。

  本報記者  張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