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對新型城鎮化的要求是“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城市居民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城市作為人類最為集中的居住點,其宜居性關系到新型城鎮化的成效和人們對美好城市生活的追求。對我省各城市宜居性進行量度測評,有助于提升全省及各個城市宜居水平和推動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
當我們負著一天的行色匆匆,我們希望一路順暢地回到家人身邊;當我們在繁忙的生活中疲憊不已,我們希望抬頭能看到一片藍色的天;當我們扛著行囊從遠方來到一個大城市,我們希望這里就是我們永遠的家。
陜西省信息中心對陜西宜居城市做了系統的分析,其指標體系分為社會宜容入度、環境適宜度、生活便捷度和宜居饋應度四個方面,包含21個二級指標。城市作為人類最為集中的居住點,其宜居性關系到新型城鎮化的成效和人們對美好城市生活的追求。對我省各市城市宜居性進行量度測評,有助于提升全省及各市城市宜居水平和推動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
那么哪里才是那座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的城市?在陜西,哪座城市能承載詩意棲居的夢想?
全省宜居水平提高6.8%,寶雞成為最宜居城市
趙正永書記曾這樣說:“陜西夢”就是“中國夢”,“中國夢”是由中華民族和各省人民的期望體現的。我們的“陜西夢”就是要建成小康陜西、和諧陜西、美麗陜西。
相信在那個美麗的陜西,一個個看得見藍天,青山碧水的城市將成為人們最美的生活所在。在西安生活了40年的樊阿姨,是20多歲來到西安的。現在已經退休的她,很喜歡發微信。她會在自家的陽臺上拍城市的風景,藍天白云的日子,她在微信上寫道:“這讓我想起年輕時在家鄉的天空。”樊阿姨說,她現在很喜歡西安,因為西安真的越來越美麗,她最大的希望是交通能更方便一點:“我和孩子住得遠,有時希望孩子回家吃飯。可是他們下班就要開1個多小時車,才能到我這里。要是地鐵能再多一點,就會方便許多。”
每個城市生活的人們有不同的希望,在陜西信息中心的分析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陜西各個城市都越來越好。全省宜居水平平均值為61.8,較上年度提高6.8%,宜居水平持續提升。各市來看,按綜合評價指數高低順序依次是:寶雞69.2、西安67.9、銅川66.4、漢中62.9、安康62.7、咸陽61.7、商洛60.9、渭南57.0、榆林56.9、延安52.8。如果按照綜合指數50.0以上為宜居城市,各市均進入宜居城市行列。
三大區域宜居水平顯然有別,陜北地區提升最快。關中各市城市最宜居(64.4),陜南各市城市宜居水平居中(62.1),陜北各市城市宜居水平相對落后(54.8)。與上年度相比,陜北地區提高幅度最大為10.41%,關中地區提高幅度最小為4.55%。
全省社會宜容入度指數最高,生活便捷度指數提升最明顯。全省社會宜容入度、環境適宜度、生活便捷度、宜居饋應度指數平均值為0.743、0.688、0.489和0.633,分別較上年度提升13.6%、3.9%、15.3%和下降0.5%。生活便捷度指數提升最快主要得益于全省交通便捷性提升,市政設施水平和居民居住條件持續改善,教文衛體設施水平也穩步提高。宜居饋應度指數下降主要是部分城市社會安全指數下降比較明顯,人口死亡率略微升高,甲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有所回升。
寶雞咸陽均衡發展,其他各市各具特點
寶雞、咸陽屬于均衡發展型宜居城市,宜居水平居全省第1和第6。寶雞社會宜容入度、環境適宜度、生活便捷度、宜居饋應度分別居全省第3、第5、第2和第1。其中,污水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城市綠化指數居全省第1,基本保險覆蓋率、居民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情況、城市包容性、交通便捷指數、市政設施水平、教文衛體設施水平等多項指標走在全省前列。與上年度相比,社會宜容入性和生活便捷性分別提高15.2%和16.5%,其中城市包容性、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人均居住面積、教文衛體設施水平等指標改善較多。不足之處是高危產婦占產婦比重較大,空氣質量達標率偏低,且社區服務設施數、人均城市道路面積、空氣質量達標率等指標較上年度有所回落,甲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回升。
咸陽社會宜容入度、環境適宜度、生活便捷度、宜居饋應度分別居全省第6、第7、第3和第4。其中,城鎮登記失業率、城市綠化指數、市政設施水平、商業服務設施數、城鎮人均居住面積等指標居全省前列。與上年度相比,咸陽整體宜居水平僅提高0.8%,為各市漲幅最慢。其中人均城市道路面積、城鎮化率、社會治安滿意率、市政設施水平等指標提升較快,但空氣質量達標率、人均公園綠地面積、萬人擁有載客汽車數、萬人擁有公共汽車數以及城市包容性、居民居住環境滿意度等調查數據回落較多,甲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也略有回升。
西安、渭南是社會宜容入度和生活便捷度雙支撐型宜居城市,宜居水平分別居全省第2和第8。西安社會宜容入度指數為0.913,居全省第2。其中,城鎮化率全省第1,基本保險覆蓋率全省第2。生活便捷度指數為0.784,居全省第1。其中,交通便捷指數、市政設施水平、商業服務設施數量、教文衛體設施水平居全省第1。與上年度相比,西安整體宜居水平提高2.3%,其中社會宜容入性和生活便捷性分別提高7.5%和3.7%。具體來看,城鎮化率、城鎮登記失業率、人均城市道路面積、城鎮人均居住面積、千人床位數、三甲醫院數等指標提升較快。
渭南社會宜容入度指數為0.725,居全省第5。其中,城鎮登記失業率全省第2,基本保險覆蓋率全省第4,城市包容性較強。生活便捷度指數為0.496,居全省第4。其中,交通便捷指數和城鎮人均居住面積居全省第3,市政設施水平全省第4。與上年度相比,渭南整體宜居水平提高2.2%,其中社會宜容入性和生活便捷性分別提高了7.3%和2.0%。具體來看,居民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情況、城鎮登記失業率、市政設施水平、城鎮人均居住面積、教文衛體設施水平等指標提升較快。
西安、渭南宜居水平的短板是環境適宜性和宜居饋應效果較低。西安環境適宜度指數排全省第9,宜居饋應度指數排全省末位。其中空氣質量達標率和社會治安滿意率排全省末位,主觀居民幸福感、居民居住環境滿意度、高危產婦比重等指標排名靠后。銅川社會宜容入度、環境適宜度和宜居饋應度居各市前列,生活便捷度排名略靠后,整體宜居水平居全省第3。
銅川社會宜容入度指數為0.928,居全省第1。其中,基本保險覆蓋率全省第1,城鎮化率全省第2。環境適宜度指數為0.748,居全省第4。其中,城市綠化指數和居民居住環境滿意度全省第2,空氣質量達標率居關中五市首位。宜居饋應度指數為0.690,居全省第2,其中婦幼安全保健水平全省第1。與上年度相比,社會宜容入性提升最快為13.7%,其中基本保險覆蓋率、居民參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情況提升較快,就業水平改善。不足之處是生活便捷性排名略靠后,主要是城鎮人均居住面積和城區零售業網點數偏少,燃氣普及率偏低,三甲醫院缺乏,且社會治安滿意率、便民利民服務網點數、人均城市道路面積、人均綠化覆蓋面積等指標較上年度略有回落,甲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也略有回升。
漢中、安康、商洛屬于環境適宜度和宜居饋應度雙支撐型宜居城市,宜居水平分別居全省第4、第5和第7。
漢中環境適宜度指數為0.799,居全省第2。其中,污水集中處理率全省第2,空氣質量達標率、居民居住環境滿意度全省第3,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城市綠化指數全省第4。宜居饋應度指數為0.654,居全省第5。其中,甲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社會安全指數全省第3。生活便捷度排名靠后,但提升幅度最大。漢中生活便捷指數為0.375,居全省第9。其中萬人擁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數、萬人擁有載客汽車數、人均城市道路面積、自來水普及率等指標偏低。與上年度相比,生活便捷性提升36.5%,促使其宜居水平較大幅度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