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陜西共退出規上工業企業181家,占全省規上工業企業總量的3.6%。從企業的退規,我們既看到了工業經濟中出現的困難,也看到了國家“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等前期宏觀調控政策效應的逐步顯現。
經濟發展是一種“創造性的毀滅”過程。企業之間的創新競爭不斷淘汰落后的企業,留下成功的企業,而這種持續的企業進入和退出,構成經濟增長的源泉和動力。4月7日,陜西省統計局發布2015年“規上”工業企業退出情況簡析,全省共退出規上工業企業181家,占全省規上工業企業總量的3.6%。
規上企業,指的是年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規上工業企業是工業企業中的核心力量,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舉足輕重。近年來,陜西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增長較快,五年來數量增長近五成,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然而,每年都會有少量企業從規上工業庫中退出,這既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又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問題。
哪些企業退出了
據了解,此次退出規上工業整體分為兩大類:由于效益下滑、停產、關閉、破產、注銷等原因,退出規上工業庫,占總量的69.6%;企業改制,融入到新的企業主體中,或者轉行為其他行業,占總量的30.4%。
因效益下滑、停產、關閉、破產、注銷等原因的退出企業,削弱了全省工業經濟,該部分企業2015年工業總產值50.6億元,占全省規上工業總產值的2.3%;資產總額108億元,占全省規上工業總資產0.4%;主營業務收入45.9億元,占全省規上工業總收入0.3%。比如陜西國琳華泰瀝青產品有限公司,該公司主營業務是為大型高速公路生產瀝青混凝土,目前該公路修建已經結束,企業由于沒有新的訂單而停產。
分行業看,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退出數量分別占20.3%、78%、1.7%,其中采礦業中的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退出數量最多,18家;制造業中退出數量較多的是非金屬礦物制造業和農副食品加工業,分別為18家、16家。
分地區看,關中地區退出總量、與存量占比均高于陜南、陜北。關中地區共退出128家,占退出總量71.1%,較存量占比高9個百分點。陜南、陜北分別退出31家、21家,占退出總量17.2%、11.7%,較存量占比低4.6、4.4個百分點。各市退出數量基本與本市存量占比持平,退出數量最多的是西安,73家,其次是渭南、咸陽、安康,楊凌示范區最少,僅2家。
有專家表示,從企業的退規,既看到了工業經濟中出現的困難,也看到了國家“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等前期宏觀調控政策效應的逐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