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律和他律贏得信任與市場
樊雨辰醫生印象最深的是,當年醫院門診治療淋病患者,方法是每次肌肉注射大劑量的青霉素,口服氟哌酸膠囊,注射的疼痛和藥物肝炎及其耐藥性,讓他感覺治療效果并不佳,但是又沒有別的更好的治療手段。一位患者告訴他從外面的專科門診里買來了“神藥”。樊雨辰醫生接過來一看,竟然是醫院也采購不到的淋必治。
樊雨辰在電線桿子上張貼的“廣州老軍醫治療性病”廣告指引下,來到了一家區醫院的泌尿性病皮膚科,和那位“老軍醫”進行了學術交流。“老軍醫”坦言自己其實就是位鄉村醫生,偶然獲得了這個“秘方”,然后托關系從廣州買來淋必治。這個藥治療淋病可以一針見效,自己由此在經濟上打了翻身仗,從原來在旅社里租房子偷偷地行醫,發展到登堂入室到這家區級醫院里承包科室,“畢竟大樹底下好乘涼。衛生局再也不找麻煩了。”
“公立醫院與社會資本合作的目的在于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不能反而增添了百姓的就醫負擔與看病風險。”著名醫院管理學家王健康指出,醫院的管理十分精細化,將科室出租外包,意味著醫療產品和醫療質量得不到有效的監管與控制,因此隱藏著巨大的危害性。
對于民營醫院亂狀,監管部門其實一直在大力糾偏。比如“科室外包”,2000年即被叫停,2004年曾被列入“嚴肅查處”之列,2015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社會辦醫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仍被明令禁止。
按照國家衛計委網站最新發布的數據,社會辦醫療衛生機構數已達到43.8萬所,占比為45%,其門診量占全國門診總量的22%,這樣的數據說明,它們在市場化競爭中快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做大了醫療資源蛋糕,緩解了整體不足的狀況。
“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渠道應該暢通,社會辦醫應該鼓勵。畢竟,無論是從政策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社會辦醫都是改革的重要路徑之一。”時評員張宏強表示,對民營醫療機構的監管,職能部門還有很多缺失;民營醫院的發展,還有一些失序。但也不能不承認,問題總是比辦法跑得快。唯有以自律加他律,以管理加引導,更好地形成行業規則、確立嚴格規范,才能贏得市場的認可和信賴,獲得長遠發展。這就要求職能管理部門,做強公立醫院公益性,規范與發展社會辦醫,才能既有公平又有效率,真正以“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為化名)記者孫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