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夾縫中求生

  8月21日,在西安市豐慶路零食批發市場,一家經營果凍、散稱零食的張女士告訴記者:“我干這一行已經有十來年了,客戶多半是各大超市和小商店,但畢竟批發跟零售不同,全靠走量,你看見我們整天好像都有客單,可是賣一百塊錢才只能賺個五、六塊錢,利潤少得可憐。”

  一旁的攤主龔先生附和道:“如今的利潤都趕不上前幾年的一半,一年不如一年啊,這樓上關門不干的已經好多家啦!你看我家十六、七平方米的地方,一年十幾萬的租金,整天忙忙碌碌也只能勉強保個本。”在記者問到是否考慮轉型或者在網絡開店時,龔先生說:“做這行當十來年了,轉型的話風險大,至于網店嘛,那是年輕人弄的,我們不行啊!”

  8月16日早上十一時,記者來到西安市康復路批發市場,市場里客流稀少、一派蕭條冷清,一些商戶不是聚在一起聊天,就是盯著電腦或者玩著手機,只有靠近大門口的幾家店鋪在開張叫賣。記者數了數,一層大概有90余家商鋪,關門出租的居多,還在營業的商家也幾乎都在搞低價促銷。

  “我這一雙拖鞋12塊,淘寶包郵才8塊,很多老顧客現在都在網上買了,我們有房租、水電和人工,價格競爭不過網店。”已經在康復路開店十來年的王志峰說。

  “很多小商品批發市場在建立之初,缺乏有效的市場調查和分析,過高地估計了市場前景,使批發市場呈現出飽和狀態。其次,大部分店鋪還在延續傳統的銷售和經營模式,商品品質整體較低,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所以生意不好也不奇怪。”西北商貿中心一位管理人員如是說。

  C “變身”迫在眉睫

  業內人士吳軍表示,小商品批發市場的產生和發展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特殊產物,其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創新,以延長生命周期。面對現在的市場需求,傳統小商品批發行業的洗牌、轉型刻不容緩。

  “這里和以往印象中批發市場那種臟亂差的窩棚完全不一樣,停車方便,購物環境好,我家的日用品基本上都在這邊買。”8月19日下午在西北小商品交易中心購物的市民程女士說。

  “我們店這種三、四百一盆的插花賣得很快,有時候剛插好就被客人連盆帶花買走了,現在的顧客很挑剔,只要東西品質好不愁賣。”商場三樓一家精品花店的老板娘告訴記者。

  記者注意到,在該商場2層還開了一家賣進口商品的免稅商城,東西琳瑯滿目,里面顧客盈門。這種商品精細化、多樣化、品質化以及良好的購物環境和消費體驗可以說為小商品批發銷售打開了另一扇窗。

  這也表明,面對消費業態的升級,傳統的批發市場必須重新定位,實行差別化競爭。從全國的發展趨勢看,大而全的綜合性市場份額在下降,某一品類的專業性市場份額在上升,商品交易市場必須在“專”上下功夫,在“專”的基礎上做“全”,在“全”的基礎上做“精”,結合自身的特色和貨品資源,加入更多體驗式潮流元素,“多條腿走路”,形成傳統市場與電子商務齊頭并進的發展態勢,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新的經營和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