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徐穎 實習生 高玉蓉 王雪文\圖
“桃木梳子一把十塊了,多梳頭對身體好。”在西安市城隍廟小商品批發城經營一家手工藝品店的王先生一邊剝核桃一邊無精打采地吆喝招攬客人。
曾經每逢周末特別是逢年過節人們都喜歡去小商品批發市場采購,那里品種齊全、價格實惠,從吃的到用的可一次買齊,去一趟必定滿載而歸。如今卻是門前冷落鞍馬稀。
A 記憶中的美好
提起城隍廟小商品批發城,家住西安市西大街的80后李先生感慨地說:“小時候我跟同學下了課沒事就往那兒跑,買點賀卡啊,男孩子愛玩的抽猴什么的。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班里辦元旦晚會,要演一個清朝的古裝穿越劇,基本把西安市的大小商場跑了個遍,最后找了一圈還是在城隍廟里買到的。”
8月19日,在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挑選相框的王女士告訴記者:“多少年了,家里的小零碎我都是來這里買,從小家電到打毛衣用的鉤針、釣魚用的漁線、娃們玩的彈弓、畫畫用的宣紙等等在這都能找到,而且物美價廉。”
在西安一所小學教音樂的王老師,在她小時候有演出時就去西大街老城隍廟商場租賃或者購買演出服。如今十幾年過去了,現在是她帶著她的學生來這里定做演出服。
可以說在商貿業不太發達的年代,小商品批發市場滿足了人們生活的多種需求,在那里可以買到各種新奇的、時髦的東西,這里也承載了很多人美好記憶。
然而隨著商貿和物流業的迅速發展,人們的購買渠道越來越多,很多客戶被分流。加之批發市場大多是露天經營,冬天冷、夏天熱,吵鬧、擁擠,各種臟亂差,服務和管理幾近缺失,令很多市民望而卻步。再加上成本上升、利潤下降,致使很多店頻繁轉手或關門歇業,曾經紅火的小商品批發市場迅速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