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選購野菜 本報記者代澤均攝
目前處于驚蟄節氣,天氣逐漸轉暖,野菜上市熱賣,市民搶先嘗“野”味,薺菜、苜蓿、白蒿等,最貴的一斤12.5元。那么,路邊野菜真的安全嗎?
市民搶先嘗“野”味
“咦!這個野菜好,調涼菜吃!”“和土豆一起蒸著吃也可以!”“包餃子更好吃!”昨天上午,記者途經建國門綜合菜市場,看到五六位市民,拿著袋子挑選野菜,周圍路過的人也上去詢問。
一位買菜的老人說:“野菜就這會兒有,過季就老了吃不成了,吃個新鮮!”
“這些是剛挖的野菜!”一位攤主說,新鮮的薺薺菜一斤2.5元。不遠處一位賣菜的攤主,一邊給客人稱菜一邊說:“薺薺菜是所有野菜中最受歡迎的,我每天能賣到快200斤,苜蓿和白蒿也就賣20來斤。”
在多個菜市場記者了解到,野菜近日上市熱賣,薺菜一斤2-2.5元不等,苜蓿一斤4-4.5元不等,白蒿一斤12-12.5元不等。
但問及野菜的來源,多位攤主表示,是自己挖的野菜或者從別的商販手中買的,個別表示野菜是從正規的菜市場進的貨。
路邊攤販的野菜不要買
這樣的野菜是否經過相關部門的檢測?記者咨詢了碑林區食藥監局,工作人員提醒,市民喜歡吃野菜,請去正規的菜市場和超市購買,正規菜市場的野菜,在進貨時,批發市場(快檢中心)會出具蔬菜野菜檢測指標的票據,比如農藥等沒有超標,可追溯來源。“提醒不要買路邊隨意擺攤的商販賣的野菜,來源不清楚,萬一出現問題,投訴也沒地方去查找”!
西安市中醫醫院安軍明主任提醒,在城市人口密集地區、工廠以及受污染的河流周邊的野菜不宜食用;不認識的野菜最好不要吃;野菜最好是現采現吃,最好在清水里浸泡清洗,食用前再用開水焯一下;多數野菜性涼致寒,腸胃不好的市民,不可多吃。此外,蕨類等野菜含過敏物質,多吃可能引起身體不適,灰灰菜吃多了容易過敏,引起日光性皮炎、起皮等。
首席記者姬娜實習生張含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