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漢語致敬的最好方式就是做一個詩人。在我們的時代,做一個漢語詩人,像領受宿命一樣把自己推到美麗漢語的現代詩性命運擔當面前,像一個神話英雄一樣勇敢開拓,像一個來自時間的使者一樣沉靜而雍容,今天依然是一個開端,我要努力讓自己做得更好"。一個月前,曾憑借詩集《整理石頭》全票通過斬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的我省著名詩人閻安,昨晚在領獎時如此感言。昨晚七時半,第六屆魯迅文學獎在中國現代文學館頒獎。榮獲詩歌獎和散文雜文獎的我省著名作家閻安、穆濤兩位作家赴京領獎。

  閻安 能用詩歌表達的時代是幸福的

  此次組委會給閻安的頒獎詞是“閻安以寬闊的歷史眼光、深遠的文化憂思完成了個人的精神獨旅。他著眼于現代文明又立足于鄉土農耕情懷,扎根于西部又在地方性體驗中尋求超越,深切地關注現實,又在時代的復雜經驗中實現詩學的提煉和升華。他的詩隱忍樸拙,真誠沉穩,具有石頭般的質地。”

  以詩歌聞名詩壇的閻安,句句不離詩歌創作,甚至語言也是富有詩性的,“詩歌是關于時間的藝術,來自時間深處的美麗漢語,它能天然地賦予現代漢語詩歌更多的世界使命和時間責任,還向我們提供了人性的無限可能性與可持續性的真實依托。當詩歌引導我們在宇宙的耐力和廣闊中看人的事情,人才變得更加真實可靠,更加值得關懷和憐憫,能用詩歌表達我們的時代是幸福的”。

  他動情地表達自己的詩歌理想,“我有一種對漢語無法克制的迷信和對其內在廣闊度進行探索的沖動,我不會滿足于只對人類寫出詩句,我的詩句的汗毛孔是面向整個世界和全部存在敞開的”。

  穆濤 國人應該建立自己的文學標準

  著名作家穆濤的散文集《先前的風氣》此次獲散文雜文獎,組委會給他的頒獎詞是“穆濤的文字簡潔、機警,寬博而從容,溫和又不失銳見。在《先前的風氣》中,歷史的省思、世相的洞察與思想者的話語風度融于一爐,行文疏密相間,雅俗同賞,無論長文或短章,都交織著散文、隨筆和雜感的筆力與韻味,有鮮明的文體意識。他的寫作,繁復跌宕,儒雅豐瞻,貫通著慈恕、善意的情懷。”

  昨日赴京領獎的穆濤依然保持低調。不過,此前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達了自己對于散文創作的看法:“散文是說話。說人話,說實話,說中肯的話。”因為,“寫散文,要愛惜語言,神槍手是心疼手中武器的。”

  穆濤還認為,今天的散文寫作,文學標準不太清晰。“在散文這個概念之外,還有雜文、隨筆、小品文等名目。小說以長篇、中篇、短篇區分,詩歌以抒情、敘事、哲理等區分,但散文內涵和外延的界定比較模糊,有待研究界做出理論的梳理與認知”。

  他還注意到一個事實,那就是在文學研究界,如果把西方文論的東西拿掉,所剩的東西不太多。“當代文學研究,有點類似當下的汽車制造業,整條生產線都是進口的,沒有實現‘中國制造’。也就是說,我們目前還沒有建立起中國人思維基礎上的當代文學評價體系”。他建言,“建設強大國家,應該強大在根子上,我們已經到了建立中國人標準的時候了,包括中國人的文學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