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肖曉良攝影報道

  10月12日,再次來到西安市長安區東大街道西大村千畝水稻田,讓記者吃驚不小,偌大的稻田被防護網圍住,只有三四臺收割機在忙碌著,成片的稻田泛著金黃色,過去窄小的鄉間小路已被成倍拓寬。

  往年金秋收獲季節,千畝稻田田間地頭一派收割水稻忙碌的景象,遠遠望去成片的稻田風景如畫,就連空氣中都彌漫著稻谷的陣陣清香。村民們拿著編織袋早早地來到田間地頭,等候收割機收割水稻;鄉間小路上,有年紀大的人拉著架子車,車上或坐著六七歲的男孩女孩,有運稻谷的人經過,互相打個招呼問聲好;村里街道、十字路口是脫粒、晾曬稻子的好場所,微風起時,木锨將稻谷高高揚起,落下的是沉甸甸的稻子,吹走的是谷皮……

  但是,眼前的景象和記者記憶中的情景相去甚遠,村民不到地里收割水稻都去哪兒了?

  帶著疑問,記者在西大村村委會見到了村主任韓勉。

  “我們這里要建設長安區東大水稻農業體驗公園”。聽了記者的問題,韓勉微笑著說道。

  韓主任說:我2012年上任后,就一直想調整村上的產業結構,后來在西洽會上,就和陜西憬尚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達成意向,打造歷史悠久的東大水稻保護基地。公司和村民土地是租賃關系,在不改變目前土地現狀的情況下,進行農耕文化展示,一期用地千畝,主核心區仍然是水稻種植,其他有關中民俗、農耕體驗、稻米工坊、荷塘月色、生態采摘等版塊,力爭做到一年四季都有景致。

  對于種植了一輩子水稻的村民來說,他們同意嗎?記者問道。

  大家都說這是個好事!如今40歲往下的年輕人根本就不愿意干這活兒,隨便到哪里打個工幫個活,比種地強多了。接著,韓主任算了一筆賬:種植水稻,種子、農藥、化肥、水電、水官、耕地、旋地等合計1200元到1300元,還不包括人工費,畝產大米500斤左右,每斤3.5元,算下來就是能吃上自己種的糧食;現在土地租賃了,公司和村上簽訂了土地承包合同,每年一畝地給村民補償2200元……

  上世紀八十年代,著名小品演員郭達的《換大米》,其原型就出自東大街道西大村,表現了一位農民為生計到城里奔波的辛勞。時過境遷,陜西憬尚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看中了這里幾千年農耕文化的底蘊和影響。

  西大村祖祖輩輩幾千年種植水稻的歷史以后不復存在,有他們辛勤的勞動和土地承包款,他們能過上好日子,只是從感情上對于土地的依戀難以割舍。我們期望陜西憬尚生態農業有限公司開發建設的“長安區東大水稻農業體驗公園”給村民、市民一份驚喜,從這里能夠得到實惠和樂趣。抱著對于傳統農耕文化的留戀,這里將水稻種植的重要環節記錄展示。

  千年稻鄉今嬗變,在看過終南山下的稻鄉秋實后,對于創新的水稻農業體驗公園,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