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燒尾宴
起源:唐代
燒尾宴是唐代長安曾經盛行過的一種特殊宴會。所謂“燒尾宴”,是指士人新官上任或官員升遷,招待前來恭賀的親朋同僚的宴會。
你好這一看來奇怪的名稱,來源有三種說法:一說老虎變成人時,要燒斷其尾;二說羊入新群,要燒焦舊尾才被接納;三說鯉魚躍龍門,經天火燒掉魚尾,才能化為真龍。五代時陶谷的《清異錄》一書,記載了唐代最著名的一次燒尾宴。和滿漢全席等其他宴并稱中國五大名宴。
老鴰撒

起源:漢代
老鴰撒是陜西省著名的漢族面食小吃。相傳起源于西漢,與李廣有關。是一種類似于面疙瘩的食物,但里面的疙瘩比面疙瘩體型要大很多,面團面塊是兩頭尖中間園的形狀,像烏鴉的頭,所以得名老鴰撒(撒在陜西話中是“頭”的意思)。
漢代名將李廣,其驍勇善戰,為敗匈奴使“佯攻”之計,且逃且棄兵甲,蠻軍窮追,為其真相,棄鍋釜亦所剩無幾,炊時犯愁。李廣命將士卸其盔為釜,取草木為筷,將面團撥入盔中,入野蔬烹之,三軍飽,振精神,誘蠻軍入圍,然勝,回朝。
武帝聞之,命御廚仿其法精做,以犒三軍。有說,匈奴以烏鴉為祥鳥,而此食酷似烏鴉頭,故武帝賜食名曰“老鴰撒”,有江山永固,蠻軍不得再擾之意。“老鴰撒”風行宮廷,至唐,此食傳入民間,盛行關中,百姓以其便捷,且念“飛將”,久傳,越變多樣。
黃桂柿子餅

起源:明朝
黃桂柿子餅,又稱火晶柿子餅。據傳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后,立即帶領大軍去攻打北京,當時正值災年,臨潼老百姓用當地所產的火晶柿子拌上面粉,烙成柿子餅,讓將士們充饑。后流傳下來,經過西安飯莊廚師不斷改進,發展成現在的黃桂柿子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