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官寨遺址出土的彩陶壺

  楊官寨遺址史前墓地發掘鳥瞰圖(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楊官寨遺址位于高陵區姬家鄉楊官寨村四組東側涇河左岸的一級階地上,這個相當于40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的聚落,也許是中國最早也是規模最大的城市。1月18日,記者從省考古研究院獲悉,2015~2016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楊官寨考古隊對楊官寨遺址環壕外圍進行針對性考古發掘時,發現了大量的史前墓葬,根據出土隨葬品及碳十四測年等相關資料,推斷該批墓葬為與楊官寨遺址環壕聚落同時的大型墓地,系國內首次發現并確認的廟底溝文化成人墓地。

  國內首次發現廟底溝文化成人墓地

  此次考古發掘初步探明,該墓地位于楊官寨遺址東北部,東界距遺址東段環壕約530米,總面積約9萬平方米。目前總發掘面積約1967平方米,共發現該類墓葬182座,分布密度非常大,初步推測墓葬總數可能逾2000多座,規模空前。大量史前墓葬的發現,填補了廟底溝文化聚落形態、埋葬習俗、人種學、人群血緣關系、社會組織狀況等重大課題研究的空白,為這些研究提供了科學的實物依據。

  在2016年度,楊官寨考古隊對其中75座墓葬進行了清理。其中的7座墓葬引起了考古專家的注意:這些墓葬均為東西向,墓葬形制絕大部分為偏洞式(即以東西向的長方形土坑為墓道,向南北兩側掏挖洞室安葬死者),土坑豎穴墓較少。據考古專家介紹,此次發現的偏洞式墓葬屬于目前所知最早的同類遺存,將該類墓葬的出現年代提前了400多年,為該類墓葬的起源與傳播,以及關中地區與中國西部地區、乃至西方的文化交流與影響提供了珍貴的考古材料。

  割體葬儀、織物包裹透露史前墓葬風俗

  另外,此次發現的墓葬均為單人一次葬,葬式也較為相同:人骨均為仰身直肢,頭朝西。人骨保存完整,四肢擺放整齊,足部大多并攏。其中,個別墓葬的人骨附近還發現有疑似包裹的織物,部分人骨發現有割體葬儀,還有部分戕害女性的現象,這些發現為考古專家研究史前墓葬風俗提供了重要材料。經過初步鑒定,考古專家發現該墓地居民在人種類型上與亞洲蒙古人種的東亞類型關系較近,初步鑒定個體死亡年齡集中在中壯年期,有少量嬰幼兒個體,不見老年期個體,男女性別比例約0.63:1。

  在陪葬品方面,該墓葬僅出土了少量夾砂罐、彩陶壺、陶杯、石壁、骨珠等物品。雖然數量不多,但令人欣慰的是,一些陪葬品能透露出不少訊息:骨簪、陶環、石環等飾品透露出部分人骨有佩戴首飾的現象,這是關中地區首次發現該類現象;一座墓葬內出土了一塊做工十分精細的顏料,經檢測該顏料為經提純后純度很高的赤鐵礦。

  與國內外科研院所合作開展科技考古

  據了解,鑒于本次發現意義重大,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了國內外相關科研院所,對墓地開展了體質人(全基因組水平)、病理學、同位素、牙結石、腹部寄生蟲、碳十四測年等方面的多學科、全方位、深層次合作研究,深入了解墓地內人群組成及血緣關系、食物結構及其排列形成過程等相關情況。

  同時,為了保護文化遺產,考古隊還對其中兩座墓葬進行了加固保護并整體打包,不僅使墓葬得以長久保存,還為下一步楊官寨考古遺址公園、遺址博物館建設提供了更多素材。

  溫琳本報記者趙爭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