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媳生活不能自理,婆婆李艷華給兒媳剪腳趾甲(圖片源自網絡)

婆婆李艷華給兒媳喂精心制作的面條 本報記者楊立攝

每天早晚,婆婆李艷華盡量抽時間推著輪椅陪兒媳散心
本報記者楊立攝
新聞提示
5年前,銅川市新區婦女張娟不幸遭遇車禍,顱腦嚴重受損,昏迷不醒,經過四個月的搶救保住了生命,卻成了植物人。
在這種情況下,婆婆李艷華主動承擔起照顧兒媳的責任,為兒媳洗衣做飯,端屎端尿,按摩保健;并照看孫子,接送孫子上下學,輔導作業,五年如一日,任勞任怨,無怨無悔。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被醫生判定為植物人的兒媳能夠吃飯、看電視,恢復部分智力,能和人進行簡單的溝通交流。
在現實生活中,兒媳照顧婆婆的事例屢見不鮮,但是婆婆照顧兒媳的事情并不多見,李艷華的感人故事,在當地傳為佳話,獲得人們的點贊和好評。
六旬老人用愛喚醒昏迷的兒媳
“媽媽、好……媽媽、棒……”坐在輪椅上的張娟像小孩一樣拼湊七色板,看見陌生人進門,她的臉上綻開歡樂的笑容,并沖著婆婆李艷華伸出大拇指連連點贊。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誰能想到5年前,因車禍導致顱腦嚴重損傷昏迷不醒,被醫學上判定為植物人的重病患者張娟能恢復得這么好,這簡直就是醫學上的奇跡。
今年35歲的張娟,家住銅川市新區龍記新都會小區。2007年1月,經人介紹與銅川耀州區解放社區退休職工李艷華的兒子小焦組成了家庭。婚后媳婦勤快孝順,通情達理,善解人意;婆婆善良開朗,對兒子兒媳關愛有加,婆媳關系相處很好。一年后孫子出生,這個五口人組成的小家庭更是其樂融融。不料,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使這個原本幸福的家庭遭遇了巨大的不幸,兒媳生命垂危,公公撒手西去。
2012年3月1日,李艷華的兒媳張娟和往常一樣,清晨起來做好了早餐,侍奉一家人用餐后,就乘坐公交車上班去了。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公交車中途發生車禍,張娟被送到醫院搶救,醫院診斷為特重型顱腦損傷,經過4次手術治療雖然保住了性命,但卻被認定成了植物人。沉重的打擊導致李艷華的丈夫痼疾復發,11天后含悲離開了人間。丈夫住院及辦理喪事其間,李艷華始終守在張娟的身邊,沒能最后再看老伴一眼,送老伴一程,這也成了她心中永遠的痛。李艷華說:“我只有一個兒子,我一直把娟子當閨女一樣看待,為了閨女,為了我的孫子,我一定要讓娟子站起來,只有對不起老焦了,希望他能理解我,不要怨恨我。”
在第一次手術后的4個月時間里,張娟一直處于深度昏迷狀態,吃飯只能借助鼻食管進流食。每天早上,人們總能看見一個老太太,一手抱著孫子,一手提著飯盒緩緩走動的身影。到了晚上,病床上的張娟經常發高燒,李艷華始終堅守在兒媳的身旁,給兒媳喂藥、打點滴,直至體溫穩定為止。她每天只能休息兩三個小時,實在疲倦的不行,就趴在床邊迷瞪一會。在醫院的幾個月時間里,李艷華一直把幼小的孫子帶在身邊。孫子也很懂事,常常哭著叫媽媽醒來,孩子最愛唱《世上只有媽媽好》。每當聽著孩子用哭腔唱出的歌聲,看著老淚縱橫的李艷華,同病房的病人和家屬也陪著流淚。看到李艷華忙碌的身影,憔悴的面容,見慣了世間百態的醫護人員也深受感動說:“這年頭還有這么好的婆婆,對兒媳這么好,就是親媽也不過如此。”
經過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在婆婆李艷華傾心護理照料下,喚醒了張娟的意識,幾個月以后,被判定為植物人的張娟終于睜開了眼睛,婆婆李艷華疲憊的臉上第一次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經過婆婆李艷華長達5年時間的精心照料,被醫生判定為植物人的兒媳張娟,如今雖不能下地行走,但能夠吃飯、看電視、拼七色板,恢復部分智力,能和人進行簡單的溝通交流。
三秦都市報記者采訪時,看到坐在輪椅上的張娟面色紅潤,笑逐顏開,身上穿著合身得體,干凈整潔;在他們家兩居室的房間里,客廳、臥室、廚房、洗手間,收拾得干干凈凈,一塵不染。雖然家中有一個生活不能自理嚴重殘疾的病人,但房間沒有任何異味,清爽溫馨——這一切都歸功于李艷華老人,她用一顆熾熱之心,創造了人間奇跡,也使久病難愈的兒媳,感受到了人間的摯愛。
婆婆5年堅守不離不棄地照顧
張娟病情穩定之后,李艷華和兒子小焦把張娟送到康復醫院進行了三個月的康復訓練,醫生診斷說,張娟遭遇車禍后,其智力水平只相當于六個月的嬰兒。由于康復醫院的費用較大,李艷華和兒子商量后就把張娟接回家里,由李艷華自己按照醫生交代的手法進行康復按摩。張娟出車禍以后,李艷華既要照顧護理兒媳,還要照看孫子,一個家全靠李艷華才支撐下來。
每天早上6點,李艷華早早起床,先把兒媳抱到輪椅上,給兒媳擦臉洗漱,然后推到客廳看電視。半個小時后,她給孫子做早飯。等孫子吃過早飯,她把兒媳安頓好了,然后送孫子去上學。在回家的路上,她到菜市場給兒媳孫子買喜歡吃的蔬菜水果。上午8點,她給兒媳做早飯,吃過飯后,大約9點左右,開始給兒媳做全身按摩一個小時。10點,收拾房間。11點做飯,12點去接孫子放學。
下午送孫子上學后,只有2點到4點她可以休息一會。4點半,她又要接孫子回家,然后開始做飯,并照顧兒媳用餐。兒媳吃完后才給孫子和她自己做晚飯。吃過晚飯后,兒媳看電視,她輔導孫子做作業,晚9點準時休息。每逢周末,她還會和孫子一塊推著輪椅,一家人到附近的植物園、文體廣場散步、游玩。
為了使兒媳早日康復,李艷華根據醫囑,每天早晚各安排一個小時肌肉按摩,半個小時肢體活動訓練,每天一小時站床訓練。只要有時間,她就坐到床前對張娟說話,只要張娟一醒來,就打開電視,播放張娟平時喜愛的節目,直至張娟睡覺。除此之外,她每天還要給兒媳擦洗身體,清理大便,清洗衣服被褥等,非常勞累。張娟的起坐,上下床,上下輪椅,坐到便椅上,都是李艷華一個人抱著完成的。李艷華身高1.56米,體重不足50公斤,而張娟身高1.68米,體重70多公斤,在一般人看來簡直不可能,但是,李艷華卻默默地堅守著,按部就班,不落下任何一個環節。除了接送孫子上下學,其余時間她大部分用在了照管兒媳張娟身上。5年多時間,李艷華沒有走過親戚,沒有參加過任何集體活動,更沒有外出旅游休閑。
要將照顧兒媳進行到底
李艷華老人在兒媳張娟生命垂危,終身癱瘓,成為植物人的狀況下,沒有選擇放棄,而是精心呵護,細心照看,她的感人故事,在其戶籍所在地銅川市耀州區和居住地銅川新區廣為流傳。
8月22日,記者在銅川采訪時,銅川新區龍記新都會小區物業辦值班員朱阿姨冒雨給記者帶路,她和李艷華老人是老姐妹老街坊。她說,“我在小區值班,經常看到婆婆李艷華推著輪椅陪兒媳去散步,一邊走一邊說話,以喚起兒媳的思維和記憶,看她們娘倆親熱的樣子實在令人感動。”
龍記新都會小區工作人員李小茜是個70后,她到這兒上班只有一年時間,但對李艷華照顧兒媳的感人事跡非常了解。她說,出于對李艷華老人的敬重,對張娟的同情和關心,小區物業辦曾多次上門慰問,表達關愛之情。“在現實生活中,婆媳關系比較難處,可是,李艷華卻把兒媳當親生閨女一樣對待,洗衣做飯,端屎倒尿,堅持了5年時間,無怨無悔,值得我們學習。一般人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能達到李艷華老人的高度,但是,我會向她學習,搞好婆媳關系,等將來公婆上年紀了,我也要給他們盡孝心,讓他們享受天倫之樂。”
張娟的哥哥張建榮和他們住同一個小區,他說:“我姨(李艷華)照看我妹子張娟照看的非常好,就跟我們家人一樣。”
當天,記者到李艷華家采訪時,正趕上張娟的午餐時間,只見婆婆李艷華給她系上圍簾,然后將精心烹制的面食放在輪椅的隔板上,一點一點把飯菜送到兒媳口中。
等忙完之后,記者問李艷華:“你這樣做的動力是什么?你兒媳張娟被評為一級殘疾,目前仍在恢復中,未來你有什么打算?”
李艷華沉思片刻說:“這種不幸的事誰也不愿遇到,但遇到了就要正確面對。首先,張娟是我的家人,是我孫子的媽媽,她不幸遭難成了植物人。作為婆婆,我有責任有義務照看她;其次,我現在給孫子樹立一個榜樣,等他長大成人了,會像我一樣照顧贍養他的媽媽。人常說,閨女是娘的心頭肉,我認為兒媳也是婆婆的心頭肉,只要我一息尚存,只要我還干得動家務活,我就要把照顧兒媳的工作進行到底!”
在一個半小時的采訪中,李艷華老人留給記者的印象是開朗、健談、樂觀、豁達,是堅強的性格和爽朗的笑聲。對于未來生活、對于兒媳張娟病情的恢復,她充滿了希望和憧憬。
本報記者楊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