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市政府發布《西安市道路命名規則(暫行)》通知。要求地名命名均要以“名副其實,規范有序,雅俗共賞,好找易記”的十六字為方針,提升道路命名的規范化和品質化水平,充分發揮道路名稱的指位功能和城市名片功能。

地面道路通名應遵循相對統一的等級劃分,一般分為大道(大街)、路(街)、巷(里、坊)三個等級:地面道路通名應遵循相對統一的等級劃分,一般分為大道(大街)、路(街)、巷(里、坊)三個等級:
  • 大道:兩道牙之間,寬80米以上、長8千米以上的道路

  • 大街:寬60米以上、長5000米以上且較繁華的道路

  • 路、街:寬20米以上、長度超過500米的道路

  • 巷:寬20米以下,長度在500米左右的道路

  • 里、坊:寬20米以下,長度500米左右的大型居住區之間的道路

  而“大道”“大街”作通名的要控制使用。

  道路命名時,應以快速路、主干道、中心廣場和標志性建筑、大型立交橋、重要的交叉路口等作為道路的起始點。較長的道路可根據方便社會使用的原則,按照路網形制關系和門牌編碼的需要分路段命名,每路段一般不超過10公里。走向平行的相鄰道路,命名時應盡量選取統一的道路起止點。

  此外,道路專名用字應以現行《印刷通用漢字字型表》為規范,不得使用自造字、異體字或廢棄的簡化字,避免使用生僻字或方言字,不得使用純數字序詞(城市環路除外)。帶有序數的道路名稱,一般應按照自東至西、自南至北的規律有序命名。道路名稱在全市范圍內應盡量避免重復,在同一個區(縣)的行政區域內不得重名。避免使用同音或諧音字為不同道路命名,確保道路名稱指位準確無歧義。對道路進行命名、更名時,應組織相關部門和專家學者進行論證,充分征求意見。

攝影/悅西安 張云洲攝影/悅西安 張云洲

  這些路名著實有些“不理想”

  九條最“名不副實”

  四四方方西安城的道路均是橫平豎直來布局的棋盤道路,它所承載的不僅是這座城市的特定歷史,交通運轉,更是一代代西安人的記憶與情感。在新中國成立的這數十年時光里,這些路名值得再三咀嚼,是一份驕傲、更是一份難以忘記的情懷。

攝影/orangedennis攝影/orangedennis

  一個優秀且恰如其分的道路名稱不僅包含著它固有的指位功能,更是一座城市的名片,透過它可以隱射出這座城市多彩的歷史。但由于解放初期的城市規模、和城市規劃所限制,西安在一些道路命名上出現了一些偏差,和一些不合乎情理的情況,今天悅君就羅列出了一些最為大家所熟知的那些“名不副實”的道路。

  1

  大興路

  大興路位于西安市區西北部蓮湖區內,因西安在隋朝時稱作大興城而得名。但此條道路并沒有在隋代的大興城(唐長安城)的范圍之內,隋唐時期西安城的四角分別位于隴海線豐衍路、胡家廟興門巷、曲江池、和省體育運動心中。大興路的位置還與大興城相聚一段距離,作為隋大興城(唐長安城)北城墻所在地的自強路才最適合稱作大興路。

  2

  漢城路

  漢城路位于西安市蓮湖區西部,屬西安城西重要的南北主干道之一,因道路北頭臨近漢代長安城遺址而得名。除此之外跟漢城基本無任何關聯。反倒是作為基本并排橫貫漢長安城南城墻的大興路才最適合叫做漢城路。

  3

  未央路

  其實作為西安的中軸線北段和未央區的城市門臉,以西漢主殿未央之名命名西安中軸并無不妥,但可否也為日后漢長安城開發保護后,真正的未央之地的道路預留一些道路詞匯。未央區與經開區核心區內曾分布著眾多的秦漢皇室離宮,如興樂、華陽、六英、宜春、信宮、甘泉、長安。。。。。。等等,都是很好的命名參考。

  4

  昆明路

  眾所周知,昆明路顧名思義來自于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開鑿在長安西南側的廣闊水域昆明池,但此條昆明路(包括昆明池路)也與真正的昆明池相覷甚遠。無長遠規劃,搶注遺址原產地道路詞匯資源已經成為西安的一種普遍現象。

  5

  豐鎬路

  作為西安東西中軸線在城西部分的豐鎬路也出現同樣的問題,幾十年前命名時固然用意很好,弘揚了西安深遠的歷史文化,但同時也出現了路名和原址脫離的現象。造成了如今在豐鎬原址豐東灃西在道路命名上的部分損失。

  6

  玄武路

  玄武意為北方之意,玄武門即為北方之門。但在大明宮玄武門之外(北)還有一扇重玄門。即南玄武北重玄。但目前道路現狀是重玄門遺址之北的位置,南重玄路北玄武路的格局,還是有欠妥當。

  7

  華清路

  作為西安市區早期唯一一條通向臨潼華清池兵馬俑景區的東去道路,華清路得名由此而來。此地唐時曾是大安國寺、長樂坊、十六王宅、小兒坊所在地。也許換個名字,把華清二字歸位臨潼,叫安國寺路也不錯。

  8

  建強路

  自強、建強、聯志、向榮、振華、華強。。。。。。。一串富有時代特色,類勵志風格的詞匯解放初期被賦予了北關地區。建強路所在地原是唐大明宮皇家禁軍羽林軍所在地,待火車站暨北關地區改造完畢、建強路打通后更名為羽林路聽起來是不是更優美一些。

  9

  科源三路

  秦漢時的皇家園林上林苑橫跨周至、戶縣、咸陽、長安、藍田五縣之境,其中漢長安城以南的廣大地區為整個區域的核心地帶,現在咸陽市的上林路,西安市的上林苑路皆因此而得名。而作為上林路的南延伸段,灃東新城新長安大軸線中/南段規劃中分別叫做科源三路和復興大道,復興大道有復我中華再興長安之用意,與上林路皆有異曲同工之妙。而科源三路幾字就顯得但當不足,難以承載大西安中軸的城市定位。當然,規劃名只是規劃名,后期根據歷史和現狀加以更改也是不無可能的。

  此次《規則》的出臺,道路專名應符合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和民政部《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要求,反映道路特征和路網關系,突出指位功能,同時應體現當地歷史文化內涵與時代精神風貌。采詞應健康簡潔、含義明確,符合漢語的使用習慣。

攝影/ 屈濤攝影/ 屈濤

  雖然西安曾經在道路命名問題上走過一段彎路,但好在相關部門已經逐步意識到這個問題,比如今年四月份,由西咸新區灃東新城斗門水庫建設管理中心聯合西北大學中國西部發展研究中心一帶一路研究院、西安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主辦的共同為斗門水庫(昆明池)一期項目而組成的昆明池片區道路征名工作小組就是一個非常具有意義的革新之舉。

  今年時值大西安奮力發展、追趕超越的元年,城市建設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建設大文化的力度和氣魄。如何在新時期講好大西安的故事,這是西安的文化宣傳和理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堅定文化自信、講好西安故事要緊扣當今的時代需求,牢牢把握住時代的脈搏,唱響時代的主旋律,為大西安的建設提供精神動力,為西安經濟社會發展、加快追趕超越、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和文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