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三秦都市報
“今年麥收季節的天空格外藍,空氣好,心情也舒暢。”咸陽市三合村的老王指著旁邊的麥地說,早些年這個時候,這里常常是煙霧彌漫,有時還會波及自己的瓜田,這幾年開始,收割完畢的麥田里沒有了滿地的秸稈,沒有了焚燒的黑煙,只有一捆捆打包好的秸稈,像待選的商品一樣排成一行一行,等人來回收。
據了解,我省每年可產生農作物秸稈約3000萬噸。近年來,陜西通過秸稈還田、飼料加工、秸稈收貯等機械化應用技術,形成多種行之有效的秸稈機械化還田、離田模式。2017年,全省主要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7%,推動綠色興農、質量興農、效益興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A 綜合利用需要機械化保障
在寶雞市岐山縣聯盟秸稈加工專業合作社里,一捆捆小麥秸稈堆積在一起,旁邊的機器正在不停地運作,將新運來的秸稈打成捆。記者了解到,將小麥秸稈撿拾打捆后銷售,不僅是秸稈綜合利用的主要途徑之一,也為這里的農民開辟了一條增收之路。
“一車麥草我們收購價是350元,僅這一項,一個作業季農機手就能收入6萬元左右。此外,秸稈打捆機都配套有六七輛拉運麥草的農用車,一輛車的運費收入每天在500元以上。”合作社理事長袁建文介紹,合作社目前有農業機械100多臺套,其中小麥秸稈撿拾機45臺。今年合作社又從天津引進了全省第一臺大型圓捆機,不僅作業效率大大提高,還可以智能化顯示秸稈捆的密度。目前,合作社已撿拾小麥秸稈2000噸,整個夏季預計將超過1.2萬噸。按照每噸500元-700元的售價,合作社毛收入在200萬元左右。
要讓秸稈從焚燒變為利用,實現機械化是其中的關鍵。由于農民收入水平低,自有的投入力度和購買力弱,購置機具“心有余而力不足”。2013年起,陜西省農機補貼政策進行了改革創新,對秸稈粉碎還田機、秸稈飼草加工機械、秸稈撿拾打捆機等秸稈綜合利用機械實行敞開補貼,各地結合自身情況也相繼出臺了政策,拿出專項資金對秸稈綜合利用機械進行累加補貼,大大降低了農民購機壓力,進一步激活了秸稈綜合利用機械的購置熱情。截至2017年底,全省秸稈綜合利用機械擁有量達到25萬多臺,年加工秸稈飼草能力達到1000萬噸。
B 變廢為寶離不開科技支撐
日前,我省啟動了“秸稈利用·保衛藍天”攻堅行動啟動,將開展四項專項行動,集中攻克薄弱環節。要讓秸稈“變廢為寶”,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
在西安市臨潼區,通過技術將秸稈擠絲揉搓加微生物處理,解決了玉米秸稈質地堅硬、粗纖維含量太高、牲畜不愛吃等問題,使玉米秸稈變成優質飼草,暢銷全國24個省區。在安康市漢陰縣,則把秸稈經過機械化粉碎后,制成食用菌基料,種植杏鮑菇和蘑菇,形成特色產業。
秸稈機械化綜合利用技術的推廣,不僅需要農戶為載體,政府來引導,也需要公司作紐帶,市場搞運作。陜西金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通過自主研發的秸稈粉碎機,將秸稈打包后就地處理,直接從農民手里收秸稈粉,走出一條高效之路。董事長賀新民介紹,用秸稈粉末加工出的新型木塑材料,硬度是一般木材的2倍,抗壓、抗彎曲,可以應用在室內和戶外的建筑領域,并且其甲醛含量為零。“農作物秸稈含有豐富的有機物、氮、磷、鉀、微量元素等,是一種可以持續開發和綜合利用的資源,通過加工可以將這些廢料變成建材,不僅從源頭上解決了秸稈處理的問題,同時減少了木材的使用,對森林也是一種保護。”
根據《陜西省“十三五”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我省將重點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到2020年,我省要建立較完善的秸稈還田、收集、儲存、運輸社會化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可持續運行的綜合利用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