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號殿遺址遠眺。
西部網訊(記者 魯鵬飛)地處麟游的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是隋唐時期皇帝避暑離宮遺址。其宏偉的建筑、獨特的山水勝景、涼爽宜人的氣候吸引了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及武則天20年(次)駕幸避暑議政。這里曾一度成為當時全國政治、文化、宗教、軍事指揮中心,同時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皇家園林的集大成者,號稱“離宮之冠”。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于2019年4月—2020年8月對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址進行了科學發掘,實際發掘約2300平方米,出土各類遺物500余件。通過此次考古發掘成果推測,4號殿可能為唐咸亨殿。12月24日, 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會在麟游縣舉行,對外發布了這一成果。

刻有纏枝忍冬紋圖案的壓欄石。
九成宮遺址考古發掘時隔25年后重啟
九成宮始建于隋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由我國古代建筑大師宇文愷設計與營造,尚書右仆射(宰相)楊素為總監,于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三月竣工。離宮初名“仁壽宮”。貞觀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復修仁壽宮,改名為“九成宮”。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唐高宗李治下令維修九成宮,并更名為“萬年宮”。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又恢復“九成宮”原名,一直沿用至今。唐文宗開成元年(公元836年),麟游遭暴雨、洪水和泥石流,沖毀了九成宮大部分宮殿。九成宮從營建到水毀至淪為廢墟,共歷時了三百多年時間。

出土文物。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從1978年起對九成宮遺址進行了全面的考古發掘,發現其繚城城垣、內皇城城垣、諸多宮殿、亭臺樓榭、寺廟、道觀及生活設施等眾多遺存。有國寶級文物《九成宮醴泉銘碑》、國家一級文物《萬年宮銘碑》、唐宮廷水井、點將臺、梳妝臺、繚墻城門,天臺山1號、2號殿址、醴泉水渠遺址,尤其是37號大殿遺址,被評為“九四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八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6年11月20日,隋仁壽宮·唐九成宮遺址被國務院批準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菊花紋瓦當。
九成宮考古開始于1978年,到1994年37號殿發掘結束為第一階段。1994年到2019年,考古工作中斷約有25年,4號殿遺址的發掘也意味著九成宮考古發掘的再次重啟。
發布會上,隋仁壽宮·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發掘領隊李春林詳細介紹了此次發掘過程及成果。4號殿遺址位處九成宮遺址的西南隅、東北距天臺山腳30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07.7891度,北緯34.67684度。發掘顯示,4號殿遺址地層堆積保存較好,由現地表到隋代殿基散水深約5.4—6.2米,自東北往西南漸趨增厚,基本可反映遺址的沿用、廢棄和變遷過程。因東北部被城區九成宮路和停車場占壓,4號殿殿址已揭露出來的部分僅是殿基的西半部。

4號殿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出土文物展示了九成宮的高規格和皇家氣派
此次考古發掘出土各類遺物標本500余件,以石與磚瓦類建筑構件為主(體量厚重的石構件、打磨光滑的青輥磚瓦、直徑24厘米的蓮花紋瓦當——瓦當王,石香爐、鎏金乳釘),顯示了建筑的規格之高和皇家氣派。

4號殿遺址位置圖。
李春林介紹,發掘表明:4號殿址坐北朝南,初建于隋代,唐代沿用隋代殿基并整體有所增高抬升,外圍且有增建和擴建。殿體由殿階基、西慢道、殿面礎石和殿基周匝散水四部分構成。因4號殿是依托天臺山南面階梯臺地而建,殿北地平比南面要高。以西慢道北側為界,殿基臺南部外突凸,散水面低于殿北散水約3米。

4號殿遺址考古發掘現場 。

4號殿外唐代地面下潛埋有兩道排水陶管道。
殿基主體現揭露東西最長27米、南北寬25米,自南面石砌散水至殿面高4.2米。從建筑構材、夯土層理和殿西、南兩面破損裸露的斷茬等觀察分析,4號殿基明顯可分隋唐兩期,其中唐代部分疊壓在隋代的之上。隋代殿基主要由散水、基臺臺壁和內里夯土組成,散水和臺壁皆為石材砌筑,石材為當地所產的麻綠色砂巖。同類石材皆切割整齊劃一,外表打磨光滑平整,體現了工程的嚴格管理和要求。

出土文物。

考古發掘成果。
自西慢道南壁、繞殿西、殿南臺壁自下往上皆以四層地袱石、陡板石、隔身版柱和壓欄石相間拼合包砌。其中最上層地袱石、隔身版柱和壓欄石外表皆以隱地起突和線刻兼施的手法,雕刻有精美繁縟的纏枝唐草紋圖案,由嚴謹對稱的葉蔓為構圖單元,上下或左右相連,線條流暢活潑,規整而不顯單調。因唐代增建部分的包蔽和疊壓,隋代西慢道北側、殿基臺壁以及殿面柱網布局等結構暫不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