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春天,咸陽禮泉縣烽火鎮小應村的鄉親們發現,田間地頭多了一群年輕的面孔,看著不像農民卻干著種地養豬這些農村人擅長的事。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初春時節,油桃花謝,杏子坐果,禮泉縣烽火鎮的大棚里,32歲的鄭力行和他的小伙伴們正忙著檢查室溫,除草疏果,目的是把杏子種出“小時候的味道”。
嘴巴公社負責人鄭力行:“咱們這個杏到成熟的時候,肯定是沒有市面上的(杏)好看,也沒有它們大,但是它吃起來非常的甘甜可口,因為它是無公害的。”
別看鄭力行每天忙在田間地頭,其實他原本是一位有著碩士學歷的高分子材料研究員,曾在中科院浙江研究所工作,在一次返鄉過年時,他產生了在家鄉禮泉種無公害農產品的想法。再三考慮后,他辭職返鄉成為一名田間創客,流轉了400多畝農田養豬,養雞,種植瓜果蔬菜,并用動物糞便做沼氣沼液來給果蔬施肥。受鄭力行影響,他的7名高中,大學同學也相繼辭去穩定優越的工作,從青島、嘉興、廣州來到禮泉,8名85后的研究生、大學生共同組成了“生態循環農業夢想團隊”,注冊了“嘴巴公社”品牌。
嘴巴公社合伙人劉濤:“當時我在中國神華工作,在廣東,月薪2萬多,當時辭職的時候,領導說你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找到這么好的工作了。”
嘴巴公社合伙人李軍:“每個人平均投資不到十萬塊錢,這也是我畢業這幾年所有的積蓄,壞了也沒啥,這就是為以后做其他事情積累經驗。”
8名田間創客都出身農村,受過高等教育。重新回歸土地,除了改造鄉村的理想情懷,更多的看到國家農業政策紅利、和生態農業的市場前景。
嘴巴公社合伙人張斌:“現在國家政策對于大學生創業以及新型生態養殖模式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比如說這個林下經濟的話,國家可以給10到30萬的補貼,從這一點的話,我們的干勁是非常足的。”
嘴巴公社合伙人劉濤:“我有知識、有自己的圈子,如果我自己去做,可能比當地農民要好得多,可以讓大家吃上放心的農產品,讓我們這里的人也感受到農業可以賺錢。”
盡管大家卯足了勁,投入100多萬元想讓這400畝土地盡快變成聚寶盆,但大部分果樹生長期至少需要3年以上,并不能很快獲得回報。為提高收益,“嘴巴公社”嘗試多種一些生長期短的蔬菜,但口感和市場上打過農藥的菜區別不大,很多批發商只關注農產品的外形和價格, 盡管無公害產品并不具備市場優勢,但鄭力行堅持自己的。
嘴巴公社負責人鄭力行:“現實與理想之間還是有很大差距,我們做的都是無公害農產品,天然的,比如說樹上有蟲了,菜上有蟲了,我們就不能打藥,得想辦法克服,用雞去逮蟲,人去逮蟲,可能有時候效果還不明顯。”
做生態農業投資大、見效慢,幾年下來,鄭力行頭發都愁白了,好在團隊很團結。雖然窩在小山村里不能享受城市生活的繁華便利,但卻沒有人退縮、叫苦。唯一離開的一個是因為家人擔心在農村找不到女朋友,才被強行拉回城里上班。鄭力行堅信,堅守和付出終會看到結果,目前,嘴巴公社已經和多個社區建立了供貨關系,雖然出產的草莓、圣女果、土雞數量不多,但口碑已經開始慢慢有了。
嘴巴公社合伙人劉濤:“過年時我們養的雞都賣光了,年后還有人來要,周圍人的肯定也增加了我的信心。”
現在,嘴巴公社的成員們個個都是多面手,能種地、會養豬、開得走拖拉機、做得好ppt,微信推廣、農家樂導游更是信手拈來。用他們自己的話說,他們是新農人,是進化了的超級農民。與傳統農民相比,知識儲備多樣化、職業來源多元化,跨界、融合是他們種地的最大優勢。
嘴巴公社負責人鄭力行:“今年打算這邊規劃了30畝的農耕體驗園,50畝的蔬菜園,然后100畝的水果園,各種水果都有,最終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每個時段來到這里,都有不同高品質,無公害農產品讓大家品嘗。”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的嘴巴公社,早熟玉米即將播種,熱帶水果馬上引進,生態大棚餐廳正在籌建……鄭力行說,這片土地給了他們這些新農人創業的機會和希望,他們也會用自己的青春歲月和頑強打拼,讓這片土地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