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網訊(陜西廣播電視臺《第一新聞》記者 趙景輝 崔剛) 陜西省考古人員近日在神木石峁皇城臺遺址進行發掘時,出土了大量骨器,這些制作精美骨器代表了當時先進的手工技術。這也是陜北地區第一次發現4000多年前龍山時期的骨器加工廠遺存。

  從考古人員從石峁遺址核心區域皇城臺采集的制作骨針的標本看,這些骨料經過了不同工序得加工,展示了史前石峁人制作骨針的整個過程。

  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在這一件骨料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切割的痕跡,就是用一些石片或者木片對這個骨頭進行一個初步的切割,切割之后會形成一些比較細小的這種骨條,骨條加工的下一步就是把它做成骨針。”

  經過分析,這些制作骨針的原料取材于羊的小腿趾骨。考古人員介紹,石峁人采集到合適的骨料后,先把它們砸碎,然后從中挑選出長條的骨片進行切割和打磨,把它們做成細小的骨條,再進行打磨和鉆孔,最終加工成骨針。整個制作過程中,打磨和鉆孔是兩道非常重要的工藝,稍有不慎,一根骨針就會報廢。

  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邵晶:“我們目前發現了磨制這些骨針所使用的礫石是用本地產的砂巖作為基本的磨制工具的。但是對于這些骨針的鉆孔技術,目前沒有一個比較確信的認識,因為有的鉆孔太小了,應該是以微米計的。”

  從石峁遺址開始發掘,考古人員就一直在尋找它的作坊遺跡,直到遺址核心區皇城臺發掘后才明確了骨器作坊和石器作坊的存在。這也進一步證明石峁遺址皇城臺區域不僅是貴族的活動區域,也是4000多年前擁有先進工藝技術的的手工作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