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被景點”的煩惱
除 了歡聲笑語、其樂融融的和諧之處,記者在西安交大的櫻花道上還看見了一些游人不文明的舉動。比如有的游客在櫻花樹下拍照時,順手折下幾朵櫻花拿在手中;有 的游客跨過“草坪請勿踐踏”的提示牌,站在草坪上變換著拍照姿勢;有的小孩在櫻花道兩旁的草坪上嬉戲奔跑、亂扔垃圾,家長卻無動于衷……諸如此類的現象, 在西安交大櫻花道中經常能夠見到。
時值春天,花季來臨,因花而聞名的西安交大迎來了超負荷的客流量。校園內人流如織、道路堵塞,人山人 海中的不文明現象更是影響了學校的正常秩序,給學校的清潔、管理、保衛工作增加了重重負擔與不便。和西安交大一樣因櫻花而著名的一所高校——武漢大學,也 遇到了這些困擾。
名列“中國十大最美高校”之首的武漢大學,在2015年的春季也經歷了部分游人“亂扔垃圾、踐踏草坪、攀折花木”等給 櫻花美景添“堵”的不文明行為,且2015年武漢大學櫻花節時,每天有10萬余人涌入武漢大學賞花,給學校造成了非常大的壓力,甚至不少學生戲稱櫻花節為 “櫻花劫”。今年,武漢大學采取網絡實名預約、免費限量(周一至周五,預約限制1萬人;周末,預約限制2萬人)、雙重核驗的管理制度,相較于去年櫻花節成 了“櫻花劫”,今年的賞櫻人數大幅度減少。雖然從3月7日開始,預約后3日才有參觀資格,且每人在櫻花開放期間僅能預約1次,但免費發放的18萬張賞櫻預 約券對各地游客仍有不小的吸引力。
為了減少游客過多給校園帶來的困擾,除了武漢大學的“預約”管理,廈門大學則規定:“周一至周五,廈 大只開放中午和晚上兩個時段讓游客入校參觀,日限游2000人,其他時間‘閉門謝客’。周六周日全天開放,需憑身份證登記進入。”但據其學校學生講,執行 這些措施后,雖然從宏觀上減少了人數,但“人數還是太多了”,甚至有游客為了進入校園而翻墻。
對此,西安交大的學生小韓說:“來我們學 校參觀的游客人數沒有武漢大學那么多,所以學校對于限制游客人數上沒有那么多的要求。但是我覺得,學校畢竟是學校,外面的游客多了肯定會給我們學生帶來一 定的影響,比如我們在教室里上課時,偶爾還會聽到教學樓外有一些小孩和家長的大聲喧嘩聲,很容易讓人分心。”
此外,據西安交大一位老師透露,游客過多不僅會對學生的學習環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也會增加學校保潔人員的工作量。據他知道的情況,去年交大舉行櫻花節時,學校里的垃圾數量較往常翻了8倍,讓校園里的保潔人員苦不堪言。
“堵”與“疏”考驗高校智慧
近 年來,一些高校逐漸成為熱門景點。每年的旅游旺季,高校即成為游客聚集地,游客量少則每日數千人,多則每日數萬人甚至十萬人,場面堪比春運。這一方面提高 了大學知名度,另一方面也給師生正常的教學、生活帶來困擾。校園不堪重負,一些高校只得通過各種方式限制客流,對此外界爭議不斷,稱高校已經“被景點化 了”。
“高校被認為‘景點化’,網友口誅筆伐最多的就是收門票。不少人認為,公眾到高校感受濃郁的校園氣息和學習氛圍,接受文化的熏 陶,這正是高校公益的價值,不應收門票斂財。”長期從事旅游資源研究的學者鄧愛民認為,高校作為公共資源,其經費來源說到底是納稅人的稅收,理應敞開胸懷 容納四方。但個別高校情況特殊,比如武大的櫻花季,只在集中的一段時期內收門票,對于可來可不來的游客,特別是以前來過的本地游客,可以起到一定的抑制作 用。
“景點對建構校園文化有著特殊意義,可發揮育人作用,增強師生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提高學校知名度和美譽度。”鄧愛民研究發現,如 今,打造“景點”已成為高校提升軟實力的普遍做法。在武漢,華中農業大學打造了桃花、油菜花“名片”,華中師范大學打造了桂花“名片”,即使武漢生物工程 學院、湖北第二師范學院等一批普通高校,也紛紛投入資金打造校園風景名片。
然而,高校的公共設施都是圍繞教學設置的,并不具備接待大量 游客的條件。一旦游客高峰到來,苦惱的往往是高校本身,不少高校采取的方式通常是下達“限客令”。“面對階段性大規模人群訪問,可以對不同群體、不同時 節、不同時段進行區分管理,而不是一刀切。完全或者一味限制,只會引發連鎖性問題。”西安文化學者周虎子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高校資源向社會開放是大 勢所趨,包容、開放也是大學的應有之義。作為高校管理者,應以更積極的態度、更人性化的辦法,對游客進行宣傳和引導,在不影響教學的前提下,應主動加強管 理服務,以游客需求為核心,進一步提升綜合服務水平,比如可以通過增加更多的志愿者、設置更多的指示牌進行引導服務等,用自己的氛圍、環境去影響、改變參 觀者。這樣既促進游客文明參觀,也讓高校的公共資源惠及更多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