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理想與現實
——專訪外交部歐亞司司長張漢暉
■錢賀進
作為全面戰略協作伙伴,中國將同俄羅斯在雙邊和上合組織框架內深入研究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問題
2013年9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于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作重要演講,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這是2013年中國外交事業的重要構想。他說,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這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
如今,“絲綢之路經濟帶”沿途城市對此抱以極大熱情。目前,陜西省正籌備申報首個內陸自貿區,甘肅省準備申報泛中亞能源交易中心,新疆希望建立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等等。
就“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理想與現實,筆者日前專訪了外交部歐亞司司長張漢暉。
一次重大外交政策宣示
筆者: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基于哪些方面的考慮?
張漢暉:這一倡議的提出,是中方的一次重大外交政策宣示,它根植于中國同“絲綢之路”沿途各國悠久的歷史聯系,也順應了各國共謀發展的現實需求。當前,“絲綢之路”沿途各國大都面臨加快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任,迫切希望加強合作,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自優勢。在國際和地區形勢復雜多變、各種矛盾敏感多發的大背景下,“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的提出恰逢其時,它為新形勢下推動歐亞大陸各國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提供了新機遇。
歐亞大陸各國是一個整體,也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具潛力的地區,開展合作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實施“絲綢之路經濟帶”這項偉大事業,可以把歐亞大陸各個地區連接起來,把不同國家的利益縫合起來,分享機遇,優勢互補,有助于維護歐亞大陸和平穩定,促進共同發展。
具體從中國與中亞五國的關系講,中亞位于歐亞大陸中心,也是絲綢之路的樞紐,地緣位置顯要,能源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很大。中國與中亞國家有長達3300多公里的共同邊界。可以說,同中亞國家的關系是我國周邊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交21年來,中國同中亞五國的雙邊關系不斷實現跨越發展,成為具有高度政治互信的戰略伙伴,世代睦鄰友好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有了穩固的政治基礎和社會基礎,中國同中亞國家的經貿合作呈現突飛猛進的發展態勢。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雙方的能源合作。由于起步早、基礎好,互補性強,中國同中亞各國的能源合作堪稱中國同周邊國家開展務實合作的典范。中哈原油管道、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不僅為中國帶來了寶貴的能源,更為帶動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三國經濟發展,改善民生,解決就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當然,雙方在油氣領域合作并不僅僅局限于輸油輸氣,而是融合勘探開發、煉化加工、技術服務、人員培訓等上下游一體化的合作,是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可持續性的合作。
我們同中亞國家有信心、有決心、有恒心把在油氣領域的合作傳統發揚光大,并逐步拓展到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領域,使有關國家經濟發展得更好,人民生活得更好。
而且中國同中亞國家比鄰而居,有著共同的安全關切。中國同中亞五國均簽署了打擊“三股勢力”合作協定,在安全領域建立起長效合作機制,在雙邊和上海合作組織等多邊框架內積極開展反恐、反毒、反跨國有組織犯罪等安全合作,共同維護了本國和本地區安全與穩定。
新時期對外合作需要大戰略
筆者:“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遠期、近期發展目標是什么?
張漢暉:從長遠看,我們就是要通過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實現歐亞大陸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近期看,我們還是要從俄羅斯、中亞國家等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和觀察員國開始,以上海合作組織為平臺,推動擴大相互貿易和投資,加強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未來開展大規模區域合作奠定基礎。
筆者:“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面臨哪些困難?
張漢暉:“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一個大戰略,既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也是前所未有的大膽嘗試,要逐步實施,克服前進途中的挑戰。但是,中國的發展已經進入新的時期,中國的對外合作需要大的戰略。實施“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史無前例的工程,一定要有開拓創新的意識,有敢想敢干的勇氣。同時,我們也要實事求是,從地區形勢和各國國情出發,穩步推動經濟帶建設。
當前,有關部門正在深入調研、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制定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落實方案。
筆者:中方打算從哪些方面著手,與中亞各國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
張漢暉:還是習近平主席強調的“五通原則”。政策溝通,就是要進一步鞏固我們與中亞國家的政治互信,加強友好對話與磋商,使各自經濟發展戰略有效對接,消除合作中的政策壁壘,找到利益契合點,協商制定合作規劃和措施。道路聯通,是指公路、鐵路、口岸、航空、電信、油氣管道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實現互聯互通,這是立體化的區域大通道建設。比如推動中吉烏鐵路、中塔公路建設,支持“渝新歐”鐵路貨運班列,加強與中亞各國邊境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與中亞國家的民航航線和貨運航線。貿易暢通,就是要想盡一切辦法改善同中亞國家之間的貿易結構,擴大貿易規模,簽署和完善雙邊投資保護協定,提高雙方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水平,把合作的蛋糕做大。貨幣流通,就是要著眼長遠,擴大本幣結算和本幣互換合作,推動本地區國家在區域合作中發揮主體作用,增強各國捍衛自身金融安全和經濟利益的能力。民心相通方面,我們要繼續繼承和發揚中國與中亞世代友好的精神,搞好同中亞國家在教育、文化、科技、旅游等領域的人文合作。
筆者: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將如何與俄羅斯開展合作?
張漢暉: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有北、中、南三條線路,其中兩條延伸到今天的俄羅斯境內。在近代歷史上,俄羅斯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參與方。因此,“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地域上包括俄羅斯。
中國與俄羅斯是歐亞大陸最具影響力的大國,沒有中俄的共同推動,經濟帶的建設將十分困難。作為全面戰略協作伙伴,中國將同俄羅斯在雙邊和上合組織框架內深入研究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問題,攜手推動歐亞地區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經貿、金融和人文等領域的互利合作。這符合中俄兩國的共同利益和長遠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