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海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起到了交通要沖和往來驛站的重要作用。”日前,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海南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郝思德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說,海南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史中,有著重要的歷史位置,隨著國家層面對重建海上絲綢之路的不斷推進,海南還將返回更為重要的作用。
郝思德說, 對于陸上“絲綢之路”,如今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但對于以南海為中心的海上“絲綢之路”,人們了解的也許就不多了。從漢代起始,中國在陸上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開辟了經新疆的南路和北路到達中亞、西亞各國,再由這些國家轉道到歐洲部分國家的陸上“絲綢之路”。因西方對于絲綢的需求量不斷增加,陸道上交通遙遠,運輸時間長,數量較少,成本也大,開辟海上絲綢運輸路線就成為當時必要的選擇。中國與西方在海域上是相連的,出南海入印度洋或西北行入紅海、或西南行入大西洋,均可抵達歐洲。因此漢代在開辟了中國與中亞間的“陸上絲綢之路”的同時,還開辟了一條以廣州(古番禺)為起點、以南海為中心,向周圍國家乃至歐洲、非洲等地區通商貿易的“海上絲綢之路”。
“海南島地處我國南海之中,是太平洋和印度洋、東南亞、中亞、大洋洲之間的航運要衡,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海外交通的門戶。”郝思德介紹說,海南島與南海諸島,特別是西沙群島,就處于這條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航道要沖之處。雖然不是始發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南島逐漸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
根據《漢書》、《后漢書》的記載,最初的海上“絲綢之路”航線為番禺-徐聞-合浦。由于航海技術局限,當時的商船無法駛入深海,只能沿著海岸航行,稍有風浪便要靠岸停泊,海南島無疑是一個重要避風港。
隨著造船和航海技術的不斷成熟,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也越來越長、越來越繁忙。到了唐宋時期,往來于南海海域的中外貿易商船更加頻繁,盡管其航線屢有變化,但海南島已成為波斯和 商船來往于廣州、泉州、揚州等通商口岸的避風港、中轉站和補給港,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這條藍色航線遠航的船舶大多要在海南島寄泊、避風或是補給,然后再繼續駛向更廣闊的大海。
對于大部分商船、商人而言,雖然海南島并不是他們的最終目的地,但他們所帶來的大量移民和商品,卻極大地影響了海南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乃至社會的方方面面,并推動著這個“孤懸海外”的海島的開發與發展。
“應該說海南島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是同步的,也是相互影響的。”郝思德說,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海南作為一個重要的驛站,為過往商船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但同時,海上絲綢之路也極大地促進了海南島的經濟和文明發展。
“我們的祖先以極大的勇氣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將中華文明遠播海外,作為后來者,我們更應該抓住重建海上絲綢之路這一機遇,在為重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的同時,將海南國際旅游島發展得更好。”郝思德認為,國家提出重建海上絲綢之路,意在更廣泛地發揮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作用,通過更緊密的經濟合作構建新的外交格局。海南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和必經之地,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南海航道建設好、管理好、服務好、保障好,確保海上絲綢之路的和平、安寧和暢通;其次是借助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建機遇,加大對外經濟和文化交流,吸引更多的國際游客,這對海南發展以旅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來說,是一個絕好的發展機會。
此外,據郝思德透露,國家文物局和海南省有關部門,目前正計劃在陵水籌建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建成后將能夠讓中外游客更加直觀地了解海上絲綢之路的過去、現在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