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題為《弘揚人民友誼·共創美好未來》的重要演講,提到絲綢之路的起點陜西時,習主席動情的說道:“我的家鄉陜西,就位于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站在這里,回首歷史,我仿佛聽到了山間回蕩的聲聲駝鈴,看到了大漠飄飛的裊裊孤煙。這一切,讓我感到十分親切!标兾魅颂貏e是西安人,聽到或看到這些話,能不感到親切嗎?
面對這些機遇,陜西應該怎么做?為此,記者采訪了中共陜西省委黨校政治經濟學教研部教授劉旨賢。
記者:絲綢之路經濟帶會給陜西帶來哪些機遇?
劉旨賢:屈指數來,至少有以下機遇:陜南絲綢走西口、陜西蘋果走西域;能源中轉站、裝備制造有了用武之地、航空航天既有市場又有合作;楊凌干旱半干旱科技示范有了更廣闊的市場、旅游更上一層樓、西域留學生培訓重鎮可期,等等。
眼前最大的機遇是大唐旅游的機遇。因為,欲振興絲綢之路經濟帶,必先振興其中國段;欲振興中國段,必先振興關天經濟區;欲振興關天經濟區,必先振興大西安;欲振興大西安,必先振興西安文化產業;欲振興西安文化產業,必先振興大唐旅游;欲振興大唐旅游,必須用大唐陽京城旅游撬動大唐陰京城旅游,即唐十八陵旅游。
記者:要抓住這些機遇,我們應該怎樣做?
劉旨賢:一是慧眼識機遇是前提;二是敢抓機遇是硬功夫,狹路相逢勇者勝;三是善抓機遇是捷徑;四是從早、從小、從身邊抓起是務實。
陜西當下要緊緊抓住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中振興大唐旅游千載難逢的機遇,遵循抓機遇的一般規律,使其陜西化和具體化。
記者:如何使這個機遇陜西化、具體化?
劉旨賢:首先要慧眼識機,認識到唐十八陵旅游是大西安文化旅游的重中之重。在古代中國,最燦爛輝煌的是唐代;且在保留古代信息方面,陽京城遠遠比不上陰京城,真正能觸摸大唐的不是西安市,而是唐十八陵。作為陽京城的長安(今西安)旅游如火如荼,而作為陰京城的唐十八陵旅游卻冷冷清清,放眼如今陜西古代文化旅游氣勢恢宏有余,精雕細刻卻嚴重不足,到了該糾正的時候了。
其次,要敢冒風險,把振興唐十八陵旅游作為重振大唐雄風的戰略舉措。陜西黃土不僅埋皇上、出蘋果,而且會形成世所罕見的大唐旅游颶風,為振興絲綢之路經濟帶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第三,要聞“機”起舞,大西安規劃應把唐十八陵旅游一體拉入。在大西安輻射區、大西安都市圈、大西安規劃區和大西安主城區四層次中,第三層次的大西安規劃區,已經把唐十八陵的十四個陵拉進去了,但主旨不是放在唐陵旅游上,而主要是寄托在富平一帶的紅色旅游上。如果用唐十八陵旅游產業鏈把關中北山一帶串起來,就可使富平拉入大西安有了更深厚的經濟基礎。唐十八陵旅游是一條龍,其中禮泉乾縣段是龍頭,涇陽三原段為龍身,富平蒲城段為龍尾。
記者:唐十八陵在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的地位是怎樣的?
劉旨賢:唐十八陵旅游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細胞,是小經濟帶,是五位一體的綜合性旅游。一是發展沿北山唐十八陵人文歷史旅游,這是脊梁;二是發展沿北山環線自然風光旅游,這是底色和映襯。大西安歡呼秦嶺的綠,但不應拒絕北山的黃,大西安本質上屬于黃河文明,黃河的大兒子渭河直接生下了西安,黃河的大孫子涇河哺育了西安,造就了最早的天府之國,而涇河從北山而來沖入關中入渭河;三是發展沿北山環線農家樂旅游,這是富民捷徑;四是發展沿北山環線部分紅色旅游,這是錦上添花;五是幫助沿北山貧困鄉村脫貧致富,這是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