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陜西新聞10月11日電(記者 冀浩凡)11日,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的專家學者在西安召開《絲綢之路經濟帶研討會》,商討在建設“絲路經濟帶”的大背景下,陜西如何抓住機遇,發揮優勢,謀求發展。
絲綢之路是溝通古代中西方政治、經濟、文化和思想的一條大動脈,在我國境內經過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和新疆5個省區。今年9月,“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提出以來,相關省份都開始積極著手研究、推進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
在當日的研討會上,專家學者紛紛獻策。陜西省社科院院長任宗哲認為,陜西應盡快尋找適合的開發模式。陜西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會長張寶通認為,向西開發,市場潛力巨大。陜西應利用西安的“起點”和“中點”優勢,盡快完成高速、鐵路等交通建設。
“跨國旅游已成為時尚。” 陜西省社會科學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張燕提出,陜西應以旅游產業為龍頭。據悉,今年上半年,陜西共接待境外游客133.4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6.87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0.2%和10.1%。
在2013歐亞經濟論壇旅游分會上,有官員指出,絲綢之路經濟帶總人口近30億,旅游發展前景廣闊。旅游合作是全面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首要環節。
張燕說,絲路沿線城市可以通過開通更多的直達航班,進行免簽證服務,聯合申遺等手段進行合作。陜西應已西安為核心,緊扣“絲路”文化主題,借助“歐亞論壇”與歐亞各國進行磋商,共同打造品牌、精品線路。
2013年9月26日,第五屆歐亞經濟論壇在西安開幕。論壇期間,歐亞各國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展開探討。27日,絲路沿線歐亞9國城市代表簽署《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西安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