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為什么會花15年一遍遍走絲綢之路?
爾冬強:我小時候就有這方面的興趣。上世紀80年代,我差不多每年都去新疆旅行攝影。后來,我在研究上海近代史的過程中,看到了信奉祆教(俗稱拜火教)的商人出現在了當時的上海。這讓我產生了興趣,他們是怎么從絲綢之路來到上海的?我覺得可以深入研究。
世紀之交時,我開始走絲綢之路,從原來主要對近代歷史比較關注的人一下子進入到了古代史,從上海出發走陸上絲綢之路,到了印度再走海上絲綢之路回到上海。歷史和地理的雙重穿越,這對我而言是非常刺激的事情。
記者:今天的絲綢之路跟歷史上比較起來有什么不同?
爾冬強:近10年來,整個世界包括中亞、西亞這一帶的經濟生活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沿途每個國家都是在建設。在我心中,這條路和古代的絲綢之路是同一條路,其實就是商貿往來交往的一條線路。也有戰爭、沖突,但我覺得這不是主旋律,總體來講,這是一條暢通的道路。
記者:你覺得上海跟絲綢之路有什么關聯?怎么想到把展覽首先在上海呈現?
爾冬強:絲綢之路跟上海有共同之處,都在發生巨變。如今,上海就在這樣一個歷史交匯點上,我不是政治家,但我已經看到這個城市肩負的使命——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就要在這里交匯。這不是未來,而是今天已經在發生,就在離我們幾百米的亞信峰會會場,他們探討的東西就包括絲綢之路。這就是上海!
記者:最希望未來絲綢之路呈現怎樣的面貌?
爾冬強:我最想通過這個展覽,讓更多人看到絲綢之路,了解絲綢之路的深層含義。現在的國際社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你對這個區域的文化不了解,你就沒辦法作出正確的判斷來處理這些問題。
我看到了很多車輛在這條路上飛奔,未來我更希望看到這樣一種景象:很多人開車來來往往,每個人都可以走絲綢之路。就像一根蠶絲,那么細,可能看都看不清楚,但那么多根編織在一起,就成為絲綢、成為錦繡。絲綢之路本身具有的文化魅力和內涵,足夠你用一生時間來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