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體量薄弱:陜西省域經濟轉型發展的最大短板

  2011年年底,中國官方公布的統計數據所顯示的中國城市化率超過50%(51.23%)。對中國歷史而言,是一個重要的轉折時刻,至少從統計數據上看,中國第一次實現了聚居于城市的人口超過了散居于農村的人口,“城市中國”時代來臨。

  在方塘智庫看來,全球的“城時代”,與經貿時代不同,城市已經或正在成為最直接、最綜合的發展平臺、競爭載體、變革依托,也是省域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參與全球資源配置的戰略平臺,因其在這個平臺上匯聚了最齊全也是復雜的發展要素以及運營規則。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包括陜西省在內的每一個省的省域經濟轉型發展,都需要尤其重視城市經濟的發展,這些城市經濟體的價值,不僅體現在這些省域經濟的GDP的構成,更重要的是,這些城市將是所在區域在互聯網和大交通時代進行全球資源配置的關鍵平臺。

  在此背景下,任何一個城市都需要找到并明確自己在哪里?自己有什么?據此找到自己最核心的競爭力,并以此來帶動面向內部的變革維新,和面向外部的開放連橫。

  此外,對經濟總量將近2萬億元的陜西省而言,再想獲得進一步的突破發展,僅靠區域內的資本、技術、市場、商業模式、人才等,不僅無法快速的適應新發展階段,而且是無法支撐繼續快速增長的,也是無法持續的,必須向全球開放市場和吸引投資。這也是全國所有省份和城市需要思考的問題,所以,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成為國家的戰略選擇。

  比如,陜西省的經濟結構偏重,雖然工業門類比較完備,但在本輪產業結構深度調整中,也是面臨比較大壓力的省份,之前的戰略資源,一轉眼變成了轉型壓力來源,如何能夠將這種壓力化解,并在“產業服務化”的背景下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必須要在更大范圍內配置轉型資源,基于全球價值鏈來思考產業轉型方向,重構價值閉環。

  提到新的價值閉環的構建,我們深刻地感受到,現階段轉型發展背后需要的是系統性的介入力量,而不是像原來一樣,用單點突破的方式實現一個跨越式成長的故事。在我們接觸的案例中,對系統性解決方案的需求正在變得越來越頻繁。

  這顯然充滿挑戰,不僅需要戰略性思維,還需要重建價值閉環的資源配置平臺:通過一個強有力的開放的綜合平臺來實現基于本地資源和全球要素的新的價值閉環的構建,到目前來看,一個國際化的城市將是這一平臺的最佳選擇。

  不過,在陜西,包括西安在內的城市,都無法很好地承載這一轉型發展所需的城市平臺的功能。

  還有,陜西省雖然是高校比較集中的地區,而且學科門類比較齊全,但是一直留不住人,每年大量人才外流,變相等于陜西省為其他地區培養人才,補貼了其他地區的發展。對于此類人才外流,這么多年雖然有很多說法和判斷,但與陜西缺少國際化、現代化的城市平臺也是密切相關的,無論是西安還是咸陽還是現在的西咸新區,都還不具備留住更多人才的綜合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