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勢已成其時已至:大西安與陜西省“十三五”轉型發展的第一戰略平臺選擇
在“經濟全球化、產業服務化”的大背景下,陜西如何在未來五年內保持充分的戰略定力,為其贏取一個不一樣的五年,為中國轉型升級提供一個“陜西增量”和“陜西樣本”?
方塘智庫創始人 葉一劍

盡管陜西省這幾年為國家戰略所青睞,成為西部大開發、關天經濟一體化、國家級新區、新型城鎮化、一帶一路、自貿區、科技資源統籌、創新發展示范等眾國家戰略疊加之地,且被賦予了關鍵性角色,但同時值得留意的是,這些戰略在陜西轉型發展中呈現的價值略顯單線條。
放在全國省域發展態勢來看,雖然陜西省域經濟發展增速略快于全國平均值,但優勢并不明顯,后續乏力的風險一直存在。在方塘智庫看來,其中關鍵因素就是城市經濟的落后:2015年,陜西省在全國省域GDP排名15位,增長8%,但作為陜西省省會的西安2015年GDP是6000億元,全國城市排名第26位,而且西安經濟增速同比增長7.8%,略低于全省平均增速,而咸陽市同年GDP為2155億元,更遜一籌。
這不僅體現出陜西省城市經濟的規模與陜西省整體經濟規模的不匹配。城市經濟不但沒有成為省域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發揮拉動經濟增長的動能作用,還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滯后,綜合價值更是沒有體現,或將成為陜西省參與全球經濟發展進程的最大短板。
不過陜西省對此顯然早有考慮,在各種文件中“西咸一體化”、“大西安建設”等字眼被多次提及,在省級層面給予了一些資源傾斜,并多次得到了國家戰略資源的配置,但進展緩慢。
而事實上,陜西省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迫切需要做大城市經濟,通過大西安這一國際化城市平臺,在全省轉型發展中面向全球進行資源配置。隨著國內其他地區,尤其是河南鄭州、四川成都、重慶,甚至甘肅蘭州和寧夏銀川等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在互聯網和大交通的雙重影響下,整個陜西都會被邊緣化,難以搭乘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快車。
在方塘智庫看來,“十三五”期間,陜西省需要在城市經濟的發展上,盡快明確戰略方向、確定空間尺度、落實體制改革、完成產業集聚、激活人文記憶、放大城市價值,集全省之力快速推進大西安的建設。
大勢已成,其時已至,真正的大西安呼之欲出,成,則陜西興,敗,則陜西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