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
對普通的中國人來說,體育早已不再只是電視上運動員的爭金奪銀、為國爭光,也不再僅限于中老年人群跳跳廣場舞、打打太極拳這樣簡單地活動筋骨,而是一項全民參與、全社會共同關注的民生工程。運動收獲健康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從體育事業的旁觀者變身參與者,在強健身體的同時用蓬勃的精神風貌和積極的生活態度構筑著健康中國的美麗風景線。
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8平方米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身體健康的渴望和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對于我們體育事業工作者而言,要幫助老百姓解決好三個基本問題:去哪兒練?跟誰練?練什么?其中圍繞鍛煉場地、器材等的硬件設施建設是基礎。”省體育局群眾體育處處長楊文說。
據統計,截至“十二五”末,我省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4.65%,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約為1.07平方米。
《陜西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要求,“十三五”末,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要達到1.8平方米以上,城市普遍建有“15分鐘健身圈”,農村公共體育設施覆蓋率超過70%,實現縣級公共體育場全覆蓋。
“按照全省3792.87萬人的數據,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增加0.73平方米,全省需新增體育場地面積2700萬平方米以上,這個量還是很大的。”楊文分析說,“為了能夠如期完成此目標,我們研究制定了‘全運惠民’工程實施方案。省級將統籌協調各地各方資源和力量,扎實推進以800里秦川渭河沿岸全民健身長廊、縣級公共體育場及全民健身活動中心、陜南移民搬遷點健身器材配置工程、美麗鄉村健身器材配置及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社區多功能運動場、陜北革命老區紅色健身步道及延河健身長廊、漢江沿岸全民健身長廊、丹江沿岸全民健身長廊、秦嶺戶外運動健身基地、冰雪運動場館建設為重點的‘十大惠民工程’,為城鄉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健身設施條件。要求各市充分利用廢舊廠房、棚戶區等產業升級改造遺留土地,在城市公園、廣場、旅游景點,同步規劃好體育健身設施場地,適時改造現有的公園、廣場等公共場所,建設一批籠式足球、多功能健身場地等新型全民健身設施。”
藍圖很好,有何保障手段呢?
據介紹,住房城鄉建設和國土資源部門將完善規劃與土地政策,把體育設施用地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用地計劃,落實好新建居住區和社區按“室內人均建筑面積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標準配建全民健身設施的要求,確保與住宅區主體工程同步設計、施工、驗收、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
新建區域可以在規劃上動手,老城區的健身場地不足如何解決?
“一是挖潛,盤活存量;二是在增量上做文章。老城區可新建運動場地面積十分有限,我們主要還是從擴大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數量的角度,來解決這部分居民的鍛煉場地問題。”楊文說。
2 八萬社會體育指導員帶你練
在此次陜西出臺的《全民健身實施計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強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采取配備服裝、以獎代補、公益崗位、外出學習等方式予以激勵,確保每年新增4000人以上,“十三五”末全省入網注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要突破8萬人。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指在競技體育、學校體育、部隊體育以外的群眾性體育活動中從事技能傳授、鍛煉指導和組織管理工作的人員。凡符合條件,履行社會體育指導員職責的人,都可以申請獲得社會體育指導員技術等級稱號。這個是稱號,不是崗位,是純公益的。”省體育局社會體育管理中心氣功部主任王建民介紹說。
社會體育指導員到底都是些什么人?他們又在老百姓的健身生活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記者隨機走訪了西安市環城公園、省體育場及多個社區健身廣場。
李培玉今年65歲,2008年獲批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十幾年來一直堅持在省體育場義務教授、組織群眾練習太極拳、健身氣功,每日不輟。“我以前也不是體育科班出身,退休以后時間多了,鍛煉也就提上了日程。一開始是跟別人學打太極拳,后來報考了社會體育指導員,這些年慢慢從最初的三級提高到國家級,現在帶過的學生應該有近千人了。”她說,“老百姓對于鍛煉的需求還是很旺盛的,但大多數人想鍛煉卻不得其法,社會體育指導員解決的就是‘跟誰學’這個難題。就拿健身氣功來說,乍一看動作很簡單,但如果沒有人教僅是靠觀摩學習,難免出現動作不規范、運力發力錯誤、呼吸不勻等問題,不僅讓鍛煉效果大打折扣,嚴重的還會導致關節受損等傷病。”
“我跟師傅已經有六七年了,只要不下雨,每天早上七點練拳,過年也不例外。”潘虹是李培玉組織的太極拳站點的學員之一,今年剛剛獲批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她說,“我們這里很多人都去報考了社會體育指導員,從最初的區縣三級,到最高的國家級都有。報考這個一來是能對自己的水平有個鑒定,二來是通過參加指導員培訓課程可以提高自己。這個頭銜是純公益的,完全是憑借自己對太極拳的喜愛在奉獻社會。我師傅拿到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已經好多年了,她這些年的堅持特別感動我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家住土門的劉淑芬退休前在政府機關從事驗收工作,現在是環城西苑太極拳站的負責人,同時兼任省職工體育協會總教練。曾經天天朝九晚五上班的她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會在退休后體驗一把武術人生。她說:“我之前也是在省體育場跟李培玉師傅學拳,身邊的老姐妹們一起約著報考社會體育指導員,我現在已經獲批國家級了。練拳這么多年,太極拳給我帶來的益處數不勝數,以前是我師傅免費帶我們學,現在我們學出來了,就有責任把這門好功夫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從中獲益。”
“社會體育指導員現在分十幾個門類,分別都有一套系統的考核方式。就拿廣場舞來說,作為現在中老年人特別青睞的鍛煉方式,也已經告別了以前胡扭亂搖,變得越來越正規化、專業化。我們這個站點已經堅持了十多年,鍛煉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健康,心情也變得愉悅,交下這么多好朋友更讓我們的退休生活充滿了歡聲笑語。”廣場舞文昌門站點負責人、西安市二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周曉麗說。
3 掀起健身潮,告別亞健康
9月1日,在我省“傳技能送健康公益月”活動啟動儀式現場,陜西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西安體育學院等單位,為廣大市民帶來的瑜伽、太極拳、健身氣功、拉丁舞等團體展演,吸引了大批市民關注。“在歷時一個月的公益月期間,我們將進行大量全民健身運動項目的技能培訓和科普知識講座。基本做到9月里天天有培訓,周周有講座,堂堂有名師。”陜西省體育場副場長楊衛平說。
西安體育學院瑜伽專業教師、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于巴鎖是當天百人廣場瑜伽展演的總教頭,他說:“隨著近些年的發展,瑜伽已經成為都市人十分青睞的健身項目,尤其在年輕人中擁有很高的呼聲。我自己習練瑜伽數十年,能十分真切地感受到瑜伽運動給健康帶來的巨大益處,希望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將這項運動更廣泛地推廣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它,加入它。現在國內已有部分高等院校開設了瑜伽專業課程,希望在不遠的未來,這項運動可以從健身房、瑜伽教室走向千家萬戶,從單一習練人群走向全社會。”
9月3日,陜西省“體育惠民”全民健身進社區志愿服務活動走進西安市紫薇城市花園社區,榮耀時代健身房的多位職業健身教練手把手地指導市民如何科學健身,并在現場進行了動感單車、劃船機、平板支撐等趣味健身比賽。
省體育局人力資源管理中心工作人員介紹說:“全民健身進社區志愿服務活動主要是通過職業健身教練面對面為群眾提供專業的健身指導服務、開展具有趣味的體育游戲,來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增強群眾健身意識,推動社區體育文化建設,助力全民健身工程的發展,積極為陜西舉辦2021年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加油鼓勁。”
“我從事健身行業7年,見證了國人從忽視體育鍛煉到踴躍參加的心態變化,這是好事,但我們也應看到大量群眾空有鍛煉熱情,卻缺乏科學指導的現狀。就拿最簡單的跑步來說,如何控制步幅,保持核心收緊,調整呼吸,膝蓋不能超伸、鎖死,這些常識性的知識對于很多人來說都很陌生。像今天這樣的公益活動我們以后會更多地參加進來,一方面可以推廣健身知識,幫助市民科學鍛煉,另一方面也可以宣傳我們自己,讓更多人愿意走進健身房。”職業健身教練趙文博說。
據省體育局群眾體育處副處長王勁松介紹,為推動《陜西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的扎實落地,我省還精心打造“陜西省全民健身運動會”“迎全運、我參與”“美麗渭河動起來”、環秦嶺越野挑戰賽系列活動,新年登高,冰雪大會,馬拉松賽,航天航空模型大會,“美麗鄉村、文明家園”籃球聯賽,“我愛足球”及民間足球聯賽等十項品牌賽事,用廣泛開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的方式在我省掀起全民健身高潮。
同時,積極推行《國民體質監測工作規定》和《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國民體質監測工作全面展開,實現省、市、縣三級國民體質監測與科學健身指導站點全覆蓋,國民體質監測工作經常化,測試群眾突破100萬人次,國民體質監測達標率達到國家標準。
結合青少年群體生長發育特點,開展各類以參與為主的青少年賽事活動,建立一批青少年體育俱樂部、輔導站點、培訓機構等;重視老年群體的身心健康,各種全民健身公共設施對老年人群提供便利和優惠,研究探索健身、醫療、養老相互關聯的養老保障模式;關注身體障礙人群的健身需要,注重設施的提供,加強培訓能夠服務身體障礙人群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和志愿者,研究與之相適應的健身器械、器材、健身與康復項目以及賽事活動;重視職工的體育鍛煉,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國有企業要率先恢復相應工前操或工間操的制度和要求,每天不少于1次,發揮工會的應有作用,定期開展有關賽事活動并組織人員進行體質測試,逐步改變中青年職工群體體質“亞健康”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