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西安將躋身“國家中心城市”的消息一度在網上流傳,令許多三秦人備感興奮。

  實際上,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西咸新區、國際港務區、自貿區的有序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身影已越來越清晰。

  1月24日,西安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西安明確提出,將全力推進大西安建設、全力推進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等作為今后五年的戰略核心。

  一系列利好令全國人大代表孫維對西安未來信心滿滿。她建議,國家應當積極支持陜西組建大西安,把西安建成國家中心城市。

  新聞背景

  已有8城市入選國家中心城市

  據媒體報道,“國家中心城市”概念最早在2005年提出。原建設部(現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依據城市規劃法編制全國城鎮體系規劃時,提出“國家中心城市”的概念:國家中心城市是全國城鎮體系的核心城市,在我國的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中心和樞紐作用,在推動國際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門戶作用。國家中心城市應當具有全國范圍的中心性和一定區域的國際性兩大基本特征。

  2010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建設五大(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國家中心城市的規劃和定位。

  2016年5月,經國務院同意,發改委和住建部聯合印發《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指出,成都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2016年12月,國家發改委印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中,第六章節明確提出,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至此,被明確定位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地方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等8座。

  據媒體報道,新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目前已編制完成,尚待報國務院批復。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迅接受采訪時表示,10個國家中心城市是編制工作初期的設想,未必就一定是10個。確定國家中心城市不是從數量角度來看,主要是從城市職能角度出發。”

  除西安外,沈陽、南京、長沙、杭州、青島、廈門等城市也正積極爭取進入“國家中心城市”行列。

  建國家中心城市 西安發展將提速

  省規劃委員會專家組成員、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授呂仁義告訴記者,“政策定位對于一個城市發展來說,意義至關重要。如果西安榮膺國家中心城市,勢必能帶來很多建設項目,經濟和交通建設都會大大提速。”

  政策和建設機遇的紅利作用有多大?

  呂仁義舉了幾個例子:比如深圳過去是個漁村,國家將其打造為特區,如今已經是全國一線城市;百年前的上海,不過是個縣城,歷史上的機遇造就他一躍成為國際都市;百年前的石家莊,地圖上都找不到,后來通過持續建設和政策傾斜,現在是河北省會。

  代表建議

  加快西咸一體化組建大西安

  孫維說,鑒于西咸新區劃歸西安代管,國家應按照《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推進西咸一體化、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要求,通過調整行政區劃進一步組建大西安,讓西咸在行政上成為一個主體,從根本上消除建設大西安過程中出現的體制矛盾,實現陜西“十三五”提出的西安、咸陽“規劃建設一體化、產業布局一體化、行政管理一體化”的目標。

  西北地區地大物博,是西部大開發的主戰場和向西開放的前沿陣地,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主通道和國內段主要組成部分。大西北和絲綢之路經濟帶需要有一個國家中心城市,帶動大關中,引領大西北,走向大亞歐,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促進“一帶一路”倡議實現。作為內陸自貿試驗區主要承載城市的西安、重慶、成都、武漢、鄭州都應成為國家中心城市。

  孫維說,西安市委市政府已把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作為今后目標,國家應當積極支持陜西組建大西安,把西安建成國家中心城市。西安具有亞歐合作交流的區位優勢、在全國居前列的科技教育優勢和代表中國歷史文化主流的人文優勢,只要打好“開放牌”、“創新牌”和“文化牌”,西安就能成為合格的國家中心城市和亞歐合作交流的國際化大都市。

  分析

  角逐國家中心城市西安優勢多

  省城市經濟文化研究會會長張寶通告訴記者,西安競爭國家中心城市,有個最大優勢,就是西安是我國的第三個國際化大都市。

  “目前中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交流合作的主要平臺都在西安,如歐亞經濟論壇、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絲綢之路經濟帶能源金融貿易中心等,西安已成為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城市合作交流的中心。”張寶通說。也就是說,西安實際上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中國中心,在亞歐合作交流上,西安區位優勢不可替代。這也是為什么國家繼北京、上海之后,把第三頂國際化大都市的帽子戴給了西安。

  此外,從戰略考慮,整個大西北地區也需要一個國家中心城市,西安,無疑是適合的城市。

  “國家公布的‘一帶一路’愿景和行動規劃,把大西北整體劃入絲綢之路經濟帶,使陜西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起點。”在孫維看來,新亞歐大陸橋橫穿陜西中心地帶,西安處在我國大地原點附近,是沿橋最重要的中心城市,關中是沿橋最發達地段,以關中為依托的西安可以成為亞歐大陸橋經濟帶的心臟。亞歐大陸橋一頭連著連云港、海上絲綢之路,一頭連著阿拉山口、霍爾果斯,陜西是“一帶一路”的核心區。

  呂仁義說,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可以細分為四大優勢:第一是區位優勢自不待言;第二西安是十三朝古都,位于東方文化起源地的陜西,這些婦孺皆知的背景是西安的文化優勢;第三是科技優勢,除了豐富的高校資源,不要忘了西安的軍工科技,雖然軍工GDP并不統計在省GDP里,但值得注意的是,西安是全國聞名的軍事工業基地,這方面輸出能力不可小覷;第四是交通優勢,作為西部交通樞紐,目前有10條國家高速公路從西安出發,高鐵線路就有7條。

  補課

  城市規模和發展思路有“短板”

  雖然西安競爭“國家中心城市”優勢突出,但在專家看來,西安“短板”也要盡快補上。

  張寶通說,限制西安做大,有兩個“短板”最突出:一是城市規模,二是發展思路按部就班,仍不夠“出挑”。

  張寶通說,與已確定的國家中心城市,如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等比,西安明顯不如他們,即使和參與競爭的其他城市比,如沈陽、南京、長沙、杭州、青島、廈門等,西安實力也比較弱。

  張寶通舉例說,環顧我們周邊的四個國家中心城市:重慶是合并了原萬縣市、涪陵巿和黔江地區的直轄市;成都通過不斷撤縣社區,16年來城區版圖擴張近三倍;武漢原本就是武昌、漢口、漢陽的合并;鄭州以前比我們小,但它是全國第一個開放農民工戶口的省會城市,據媒體報道,2015年,鄭州人口達到近千萬人,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位列第6位。這些城市都比西安大,比西安強。有人口,有規模,吸引力就強,招商引資事半功倍。而西安與其相比,劣勢明顯,競爭起來難免事倍功半。

  “省委、省政府決定將西咸新區交由西安市代管,從而實現了西安和西咸新區的一體化,在建設大西安上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孫維表示,西安發展空間和經濟總量雖然比以前擴大了,但比起周邊的重慶、成都、武漢還是顯得較小。

  呂仁義說,西安之所以規模小,有歷史環境限制的因素:西安處于干旱地區,水資源承載力有限,引漢濟渭工程完成后,西安、咸陽支撐的人口規模也受限于1100萬,不可超越太多。此外,行政體制上還有待協調,就西咸一體化來說,西咸新區移交只是第一步,還要有后續動作統籌安排。

  專家出主意

  發揮陜西冷娃精神

  張寶通說,陜西要實現跨越發展,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的思維模式肯定是不行的。因為要超越、要突破,就必須打破常規。

  外地人常說咱們陜西人是“冷娃”,這里面當然有調侃之意,但是仔細品味這兩個字的深意,會給我們很多啟發。“冷”就是不熱,就是不趕熱點、不隨大流,特立獨行,敢想敢干。其實我們現在就需要敢作敢為敢擔當,敢為天下先的“冷娃”精神。這樣我們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全媒體記者趙明王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