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當被問及“陜北棗為啥賣不動”時,很多陜北棗農和經銷商都會提到新疆棗的沖擊。陜北當地的特產門市賣新疆棗,陜北的紅棗加工廠舍近求遠跑到新疆去收棗,甚至有些陜北人直接到新疆去種棗……新疆棗如一陣旋風,強勢席卷紅棗市場。

  有人要問了,黃河邊上的陜北紅棗紅火了多少年了,怎么新疆棗一來就賣不動了呢?

  咱先說說自然原因。新疆棗集中種植在南疆的綠洲和盆地中,比如阿克蘇、喀什地區等,那里年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每天平均16小時日照,晝夜溫差大,還有天山雪水的灌溉,所以新疆棗“又大又甜又好看”。和陜北棗相比,新疆棗在賣相上就占了上風。

  但這還不是根本原因,必須看到的是,新疆發揮后發優勢,利用其地域遼闊的地利之便,集中推廣優質新品種,大力實行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在品種規劃、規范化建園、技術創新引領產業發展等方面形成了合力。如此,新疆大棗“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就成為一種必然。

  以新疆棗的優勢來反觀陜北紅棗,我們有很多可以改進借鑒的地方。

  陜北紅棗種植歷史悠久,棗園里的棗樹是“爺爺孫子老弟兄”,各個樹齡段的棗樹都有。株距行距小,棗樹長得高,一眼看去像“森林”一樣。要想靠棗樹致富,像以前那樣任由其生長的粗放式辦法已經行不通了,低產園改造、科學規范化管理才是最終出路。

  近幾年,陜北雨水增多,大量的裂果爛果讓棗農苦不堪言,但事實上,通過施有機肥、加強棗園管理等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優果率。

  在新疆棗的強勢覆蓋之下,陜北棗有沒有“翻盤”的轉機?

  近幾年,新疆棗的市場價格連續下降,從最初的每斤四五十元降到一二十元,這與種植面積大量擴張、產量與市場幾近飽和有關。

  新疆從2001年開始大規模種植紅棗,2006年以后有了突飛猛進的增長。目前,新疆全區紅棗面積已達700萬畝以上,占全國的四分之一,位居全國第一,年產量近70萬噸,年產值約75億元。

  除了新疆、陜西、河北、山西等傳統產棗地之外,甘肅、內蒙古等地也普遍種植干棗,全國的紅棗市場不斷趨于飽和。針對這種情況,專家建議,棗農們只有注重提質增效,才能使產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賣出好價錢。

  從這個角度講,陜北棗和新疆棗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誰能成功地“升級轉型”,誰就能占領市場。

  我國紅棗產量占全世界產量的99%以上,但紅棗外銷的前提是果品的高質量和無公害化生產。陜北沿黃地區的自然條件純凈無污染,發展有機紅棗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目前,佳縣已有六萬畝通過有機認證的棗園,而有機棗在整個陜西沿黃棗區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同時,陜北棗和新疆棗的銷售都是以制干棗為主,深加工之后可以增加紅棗的附加值。陜北地處內陸,交通成本小,棗粉、紅棗飲料、紅棗咖啡、還有我們未知的一些紅棗產品,就地加工、運往全國,將極大地提高陜北紅棗的產值和知名度。

  更具底氣的是,根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紅棗試驗站以及國家林業局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發布的紅棗品質報告,有著2000多年栽培歷史的陜北紅棗營養價值更高,特別是富含維生素、氨基酸等營養成分。

  所以,新疆棗勢頭雖猛,但不是“虎”。只要我們從新疆棗的成功反觀陜北棗的現狀,學習經驗,彌補不足,以現代農業的理念發展紅棗產業,陜北紅棗就會重新“紅”起來,真正成為沿黃農民的致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