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模式”的裂變發力

  在 中國的縣域經濟發展中,有三種模式:縣富民富、縣富民窮、縣窮民富。第一種你好我好大家好,猶如才子佳人的因緣際會,只可偶遇不可強求,更加普遍是后兩 者。縣富民窮者,類似陜北的煤炭縣,一度“富得流油”,財政實力從縣上免費醫療、免費教育的“大手筆”中可見一斑,然而在不產煤的一些鄉鎮,民眾的收入卻 捉襟見肘;縣窮民富者,類似陜北、關中某縣,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這里口感極佳的農副產品,果農們一年動輒收入十幾萬。然而,因為征稅困難,這些縣的財政 收入卻并不樂觀。

  究竟民富?還是縣富?面對這個全國性難題,潼關選擇了前者。“我們一直致力于將潼關肉夾饃打造成走向全國的創業品牌、 勞務品牌。我們看重的是通過免費培訓讓多少人學到了技術,多了致富門路;通過肉夾饃走出去帶動了多少就業率。這就是一項政府成功運作的惠民工程。”近日, 在潼關配送中心調研的樊正學說道。

  從2013年在潼關成立第一家旗艦店,到兩年后全國120多家連鎖加盟店;從初期帶動就業人口500 人,到現在近3000人的創業團隊;從名不見經傳的縣城小吃,到如今閃閃亮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金字招牌;從零星幾人、幾個店鋪,到目前從業人員3250 人,孵化潼關肉夾饃店325家;從最初配送一箱饃、一斤肉,到每年155噸面粉、2萬頭豬還供不應求……全省獨此一家的“潼關肉夾饃”模式,帶來了顯著的 經濟效益,潼關縣的養殖業和種植業如今發展得蒸蒸日上,肉夾饃帶火了整條產業鏈。

  在西安連鎖店的十幾家店長舉行的座談會上,記者了解到,這些店長中,有剛畢業的大學生、有從事酒店餐飲多年的高管、有手藝精湛的理發師、有在市場上打拼多年的老潼關人、也有跟著王華峰學好手藝后自己單干的“80”后。

  西安公園南路盛和廣場店的老板魏超是西安本地人,以前是某餐飲企業的高管,“八項規定”出臺后高端餐飲的日子愈發難熬,看到潼關肉夾饃的誘人商機,魏超毅然辭職創業。如今他的潼關肉夾饃店開業一個多月,生意天天爆棚,每天營業額可達七八千元。

  “潼關品牌叫響后,蒲城、大荔等兄弟市縣來取致富經的人絡繹不絕,我們潼關人現在也吃香得很!”屈育民笑言。

  來 “尋寶”的不止陜西人。據潼關肉夾饃山東地區總代理孫明介紹,在全國130多家連鎖店中,山東分店就占了近六分之一,其中青島分店生意最為火爆。“每天營 業額可達一萬七八,一年凈收入200多萬。”潼關肉夾饃店日進斗金的好生意讓山東人看著眼饞,“從去年開始,相繼有2000多山東人循著商機來到潼關,挽 起袖子學手藝,撲下身子學經營,模仿我們的不止七八十家。”孫明說。

  根據國家工商總局要求,想要申請國家地理標志商標,縣志上必須有記載,潼關人歷時三年重修了縣志,潼關肉夾饃商標現已進入公示階段。可以預期,商標正式批準后,市場上的“仿制品”將被淘汰出局,潼關肉夾饃的金字招牌將會愈發閃亮。

  風 頭正勁的“互聯網+”,無疑給潼關肉夾饃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王華峰告訴記者,最近公司斥資130萬元開發了一套軟件系統,以后,大家通過微信下單、微信支 付,足不出戶就能吃到地道正宗的潼關肉夾饃。此外,如同當年的馬云渴望孫正義的海量注資一樣,王華峰還需突破資金瓶頸,讓潼關肉夾饃通過上市匯集巨額資 本。

  有陽光的地方必然有陰影。在數天的采訪中,樊正學、屈育民、王華峰等也向記者訴說了他們兩點憂慮。

  憂慮一:跨地區推廣遇瓶頸。目前潼關所有優惠政策只局限于潼關籍創業者,下一步資金申請上,是否對所有非潼關籍都放開,國家財政是否能支撐?面對全國越來越多的加盟店,如何統一管理,保障品質?

  憂慮二:商標申請后,如何進行行業管理?目前全國以潼關肉夾饃為名的店面已達近萬家,年營業額近10億元,面對如此龐大的群體,潼關縣如何進行全國范圍內的商標管理和行業自律,它的管理依據、執行標準又是什么?

  不管是意氣風發的快速裂變,還是遭遇瓶頸后的困惑憂慮,潼關肉夾饃,是我省、我國地方小吃、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個范例。窺一斑而知全豹,潼關模式,值得研究探討之處還有很多。

(編輯:wsx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