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古城失去了多少“老味兒”
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曾說:建筑是有生命的,它雖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蘊含著人文思想。
建筑物的生命與城市的脈搏相連,通過一座座建筑,我們可以感知城市發展的脈絡。城市建筑的一磚一瓦封存了屬于這座城市太多的記憶,就像是一個時代的縮影,見證著城市的興衰變遷。
“西安和深圳的感覺太不一樣了,來這就是要看古色古香的東西,越是古的老的越有西安味,要是沒有這些老味兒,和其他城市又有什么差別呢?”第一次來西安的深圳游客謝巍說。
西安的古城風貌,離不開一座座“老味兒”十足的建筑。隨著保護意識的提高,我們對于建筑的保護越來越重視。不過,近年來,我們也看到,有些建筑依然沒能擺脫被拆除的命運。
以華僑商店為例,它最早叫中山大街國貨商店,1979年更名為華僑商店。商場高三層,大樓外立面使用了水刷石,表面起伏,大樓頂部還刻有各種圖案的浮雕。在那個年代,華僑商店是西安城中少數幾個大商場之一,很多老西安對當年華僑商店產品豐富、人流涌動的繁華景象記憶尤深。2011年,華僑商店在西安東大街拓寬改造中被拆除。
“華僑商店沒留住很遺憾,我記得當時西安比較有名的兩個商場一個是解放大樓,另一個就是華僑商店,而且它在全國也有一定知名度。”在談到西安拆除了的近現代建筑時,裴俊超說。
至于我們到底失去了多少“老味兒”建筑,可能很難得出一個準確的數字。裴俊超告訴記者:“列入文物保護名錄的近現代建筑保護情況較好,其他如劇場及禮堂、賓館、商場和醫院等公共類建筑的情況就比較復雜,有保留的也有被拆的。民宅類建筑拆了更多,像居民樓這樣的老建筑,它有使用年限,本身也難以長久保存。因為近代史的劃分是從1840年開始,年代跨度較大,拆除的具體數字的確不好統計,就目前的來看,肯定不少。我印象中,像北大街原來的兒童劇院、南院門附近的老院子、八建公司里的一些老樓等等都被拆了;西安火車站,最早民國時候建的,后來拆了,80年代建成了現在的樣子;西京醫院老門診樓目前只剩下一組門廊架,當做景觀使用了。”
不可否認,多數近現代建筑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使用需求,逐漸淡出了我們的實際生活。但是,它們是我們時代的記憶,對于我們了解城市的發展有重要意義,不能僅從實用的角度去評判它的價值。該如何保護它們、愛惜他們、讓它們能煥發新的“生命”,是歷史賦予我們每一個人的使命與責任。